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练习题.docx

    • 资源ID:10317699       资源大小:317.7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练习题.docx

    1、人教版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练习题【人教版】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练习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B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DNAC染色体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D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相等【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2)是

    2、DNA、是蛋白质。【详解】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A正确。B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B错误。C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C错误。D同一生物不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形态都相同,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相等,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家蚕的发育过程中,能吐丝的时期是()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家蚕属于昆虫,昆虫的发育过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

    3、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图中A是蛹,B是幼虫,C是受精卵,D是成虫。【详解】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春蚕吐丝”主要是幼虫发育后期吐丝作茧,化为不食不动的蛹,蛹过一段时间羽化为成虫。家蚕的发育过程中,能吐丝的时期是幼虫。【点睛】熟知昆虫的发育特点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DNA和蛋白质,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是基因。【详解】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

    4、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染色体DNA基因。基因、DNA、染色体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包含关系。4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与基因无关B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精子或卵细胞中C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可能性明显大于50%D受精作用完成后,孩子的性别就已经确定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体体细胞的内的染色体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

    5、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有关,性染色体上有DN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性别属于性状,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选项A不正确。性染色体存于体细胞中,精子或是卵细胞中只是体细胞中染色体的一半,选项B不正确。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X精子和Y精子,女性产的卵细胞是X 卵细胞1种,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机会是随机的,X卵细胞与X精子或是Y精子是随机的,比例是1:1,即各50%,选项C不正确。Y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形成XY基因的受精卵是男孩,X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形成的XX受精卵是女孩,受精作用完成后,孩子的性别就已确定,选项D正确。故选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

    6、5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父母均为双眼皮,小明是单眼皮,则是父母体细胞中均含有控制单眼皮的基因B葱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颜色不同,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婷婷的A型血和芳芳的B型血属于相对性状D成对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详解】A、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

    7、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假设控制双眼皮的显性基因是A,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是a。题干中因为该同学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本人是单眼皮。所以该同学父母的基因组成都是杂合体Aa,该同学是单眼皮是因为父亲将a的基因,母亲将a的基因传给该同学,所以该同学的基因组成是aa,A正确。B、葱的地上部分在光下能形成叶绿素;地下部分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因此,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B正确。C、同种生物统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因此,婷婷的A型血和芳芳的B型血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D、成对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

    8、上,而不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6正常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是()AXY BXX CX DY【答案】A【解析】【分析】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详解】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即男

    9、性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XY,产生的精子中的性染色体是X或Y,女性体细胞内的性染色体是XX,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故选:A。【点睛】在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7素有“水果之王”之称的草莓(如图)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A种子繁殖 B有性生殖 C植物嫁接 D营养繁殖【答案】D【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

    10、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详解】营养生殖是由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营养生殖属于无性生殖。由题意可知,草莓生长良好时,草莓借助匍匐茎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的营养繁殖,可见D符合题意。【点睛】掌握扦插的概念及应用,结合题意,分析题中的叙述是否符合扦插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8人类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某女子将该基因遗传给她孙子的 几率是( )AO B1/4 C1/2 D1【答案】A【解析】【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详

    11、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女子将位于X染色体上色盲基因传给儿子的几率是50%;儿子(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孙女,不能传给孙子。因此,儿子该色盲基因传给孙子的几率是0所以“人类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女子将该基因遗传给她孙子的几率是0。选:A。9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 男女性别比例 ( 如 2010 年, 男:女 =105.2 :100 ) 发生了下 图所示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相等B人类的生殖细胞中仅含有性染色体C二孩政策有利于男女数量趋于平衡D生男生女由女性卵细胞的类型决定【答案】C【解析】【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

    12、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详解】人类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数量不相等,A错误;生殖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除了含有一条性染色体外,还含有常染色体,B错误;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我国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表明二孩政策有利于男女数量趋于平衡,C正确;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是X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都含有一个X染色体;男性产生的精子中有一半含有X染色体,而另一半含有Y染色体;当含有

    13、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为受精卵时,发育成女性,当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为受精卵时,发育成男孩,因此生男生女决定于男性的精子类型,D错误。【点睛】人的性别决定是XY型,XY型性别决定中,子代的性别决定于父方的精子。10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极狐体色为白色,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枯叶蝶体形酷似枯叶,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有翅昆虫中出现无翅的变异,都不利于适应环境【答案】B【解析】【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

    14、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错误。B、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如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可见野兔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C、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枯叶

    15、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错误;D、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应环境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不利变异;如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就是有利变异;而在正常情况下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就是不利变异。故D错误。11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鰓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B鰓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C鰓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D鰓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据图可见: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A正确;据图可见:鳃的进化有利于不同动物适

    16、应不同的生存环境,B正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鳃进化,C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D正确。12下列有关遗传的表述,有误的是( )A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B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C染色体上有DNA分子 D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

    17、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详解】AB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基因都要分开,染色体、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A错误,B正确。C因为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因此,染色体上有DNA分子,正确。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D正确。【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及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18、13下列生物的生殖方式哪一组属于无性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 豌豆的种子繁殖 月季的扦插繁殖;鱼的受精卵繁殖 细菌的分裂生殖 鸡的受精卵繁殖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详解】水螅的出芽生殖、月季的扦插繁殖、细菌的分裂生殖,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豌豆的种子繁殖、鱼的受精卵繁殖、鸡的受精卵繁殖,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故选:C。【点睛】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两性生

    19、殖细胞的结合。14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A基因与DNA B蛋白质和DNA C只有蛋白质 D只有DNA【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详解】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故选B。15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美丽的琴鸟,它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这是()A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B变异所造成的C条件反射 D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

    20、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琴鸟的个体之间在繁殖时间上存在着变异,有的在春季繁殖,有的在冬季繁殖;在冬季繁殖的个体由于可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而得以生存下去,而在春季繁殖的个体则没有这样幸运;这样一代代的选择、进化下去,就形成了今天的在冬季繁殖的琴鸟;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点睛】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而环境的选择则是定向的。16下列疾病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A色盲 B血友病

    21、 C艾滋病 D白化病【答案】C【解析】【分析】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者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详解】ABD.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遗传病,不符合题意。C.艾滋病是由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血液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符合题意。故选C。17图是生物的进化关系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甲是原始生命,那么丙、乙的分类单位是界B如果丁是水生植物,那么戊一定比丁高等C乙、丙、丁、戊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甲D丁一定比甲高等【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

    22、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详解】A如果甲是原始生命,最大的单位是界,所以丙、乙的分类单位是界,故A正确。B乙的箭头同时指向丁和戊,如果丁是水生植物,那么戊不一定比丁高等,故B错误。C从箭头的发出指向看,乙、丙、丁、戊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甲,故C正确。D丁是从乙进化而来的,丁一定比甲高等,故D正确。故选:B。18下列生物属于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是()A抗

    23、虫棉 B杂交水稻 C脱去病毒的植株 D克隆羊【答案】A【解析】【分析】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详解】A、转基因技术指的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抗虫棉运用了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分离纯化或人工合成的DNA在体外与载体DNA结合,成为重组DNA,导入到宿主细胞中筛选出能表达重组DNA的活细胞并进行纯化。B、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原理:基因重组。方法:将多个品种性状经过选择培育的方法。C、脱去病毒植株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愈伤组织的培

    24、养条件:必须无菌操作。D、克隆羊属于克隆技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杂家育种技术的概念和原理。19在一个变化剧烈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相对多的种群应是( )A营养生殖、快速繁殖的种群 B食性最复杂的种群C个体间差异大的种群 D个体体积大的种群【答案】C【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所以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其生存机会最多。【详解】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

    25、者被淘汰,所以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其生存机会最多;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其生存机会较少;而形体的大、小与是否适应环境、是否会被淘汰无关。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难度一般。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20曾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并探究了各岛屿上地雀进化的情况,后来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范海尔蒙特 B达尔文C米勒 D巴斯德【答案】B【解析】【分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创

    26、立了自然选择学说。【详解】比利时的海尔蒙特,做过一个有名的“柳树实验”:在盛有200磅干土的瓦罐中,栽上一棵5磅重的柳树苗,罩上瓦罐后只用水灌溉,5年后树和落叶总重169磅3盎斯,干土只少了2盎斯。当时他误认为柳树增加的重量只能来源于水,而不知空气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A错误;达尔文,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B正确;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证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错误;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D错误,故选B。【点睛】掌握生物学中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练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