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07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七章.ppt

    • 资源ID:10292500       资源大小:1.08M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07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七章.ppt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七章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七章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区位论也称为区位理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的理论,或者说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地点的理论。一、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始于19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为杜能和韦伯,研究对象主要是第一、第二产业,理论中心是降低生产成本,即最低成本点就是最佳区位点,研究方法以静态分析为主。,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一、古典区位论(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只考虑在均质的假象空间里

    2、,农业生产的配置与城市距离的关系。他认为,孤立国可划分为六个围绕圆心(城市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的农业圈层,每一圈层都有特定的农作制度。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相同的自然条件和市场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市场区位之间的距离。这为区域规划中对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空间布局提供了重要经济依据,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一、古典区位论(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德国的经济学家A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确立。韦伯试图从交通成本、劳力成本以及聚集经济三因素来解释工业活动的区位。其目的在于找出最小生产成本区位。,第

    3、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1.韦伯工业区位论要点(1)运费区位法则 韦伯提出了遍在性原料和地方性原料的概念。原料指数的大小,决定工厂的理论区位。(2)劳动力区位法则(3)集聚法则2.韦伯区位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二、近代区位理论近代区位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对象为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与古典区位论不同的是以最大利润代替了最低成本这一目标,代表人物有克里斯泰勒和廖什。在研究方法上,已出现了动态的趋势。(一)W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的产生“中心地理论”是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在其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

    4、地理研究中系统地建立起来的理论。,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2.中心地理论要点(1)各级中心地规模主要受到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的影响。(2)市场图形呈六边形。(3)中心地层次系统。(4)中心地层次系统遵循三个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换言之,层次系统受三个原则支配。3.中心地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二、近代区位理论(二)A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A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在其1939年出版的著作区位经济学提出来的。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经济区的产生。,廖什市场区与需求锥体 廖什景观:中心地和市场区的理论排列,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廖什认为,市场地域达到

    5、均衡时,最大利润区位的形状是正六边形“面”状市场。廖什认为不同等级、相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有互补性,中心地之间是具有连续性而非阶梯式的等级关系。廖什认为,在人口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每种工业品的六边形市场是不相同的。有多少种商品就有多少种市场网。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六边形市场区网络。但所有市场网又都交织在大城市周围。,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廖什接受了克氏的六边形的市场区位理论,但作了重大的修改和补充。他区分了富裕区和贫困区,认为两者的经济活动不是完全相同,他指出各个中心地之间存在着重叠、交错的市场区,而不是彼此分割。廖什的理论有其符合实际的地方,为区域土地空间的最佳利用,为合理组织各部门、

    6、各行业的空间结构提供了帮助,对区域规划具有理论指导和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三、现代区位论主要的流派有:(1)区域科学学派(2)人文地理学派(3)行为区位学派,第一节 区位论与区域规划,四、区位论的新发展(一)高新技术和信息化的影响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传统区位论考虑的区位因子已难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做出很好的解释。Manuel Castells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工业空间的逻辑。(二)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对区位论的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形成了全球区位论,形成了全球城镇体系。在全球化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跨国公司的兴起与扩张。跨国公司总部主要集中在可为公司提供各种信

    7、息、金融、法律服务的大都市区。,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亦称区域分工,是指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一)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包括两个方面:区域差异和对区域、全国乃至全球整体经济利益的追求,即区域差异和分工产生的效益。自然差异与历史形成的区域差异是分工的前提,满足需求与获取经济利益是分工的根本目的。,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劳动地域分工(二)代表性的学说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不仅能使每个国家比它在闭关自守时能得到更多的廉价商品,而且能促进这个国家的劳动和资本得到最充分和最合

    8、理的运用。但是在现实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国家或地区一系列生产,或几乎所有产业的成本都比一些国家或地区低,经济效益都较高;而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各种生产、各个产业的成本都比较高,经济效益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地域分工是否都有利?绝对成本学说无法解释。,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劳动地域分工(二)代表性的学说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提出,每一个国家都应当生产它用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即它在生产上具有相对有利条件的产品,虽然这种产品成本的绝对数可能比别的国家高。在即使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开展国际贸易,交换产品同样能够得到好处。比较成本学说揭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客观规

    9、律: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只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从中获得实际利益。该学说成了近百年来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劳动地域分工(二)代表性的学说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他认为两国进行商品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各自对该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所以该理论被称为相互需求论。,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劳动地域分工(二)代表性的学说4.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理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商品流向的理论。该理论提出了要素

    10、充裕和要素密集的概念。H-O理论认为,各国要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他们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且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他们稀少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列昂捷夫之谜”,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劳动地域分工(二)代表性的学说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地理分工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巴氏指出,地理分工最初源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后来加入了经济和技术的因素。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区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就是两个地方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公式是正确的。他以CV 表示商品在销售地的价格,CP 表示商品在生产地的价格,t 表示运费,其公式如下:CV CP+t巴氏认为交通运输技术进

    11、步引起了运费下降,扩大了地理分工的广度与深度。关税是干涉地理分工的超经济因素。,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劳动地域分工(二)代表性的学说6.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劳动分工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劳动密集型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代表,被称为新的国际分工。这时,垂直型分工成为国际劳动分工的主要形式。新的国际分工有利于利用全球各地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竞争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经济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都是与新国际劳动分工相关的理论。,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劳动地域分工(三)区域分工与合作不论何种区域分工理论,都强调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行为理性化的

    12、重要性。没有区际交换和贸易,就不可能有区域分工。区域分工的发展,要求完善区域市场,区域经济行为理性化与全国整体利益最大化需要政府干预区域经济活动。,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二、地域生产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主要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的实践。地域生产综合体发展成为指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特征。,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地域生产综合体通常分为五个等级:(1)全国性的地域生产综合体;(2)区际综合体,范围超过一个大经济区;(3)区域综合体,范围和一个大经济区一致;(4)区内综合体,在一

    13、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有一组生产与服务设施;(5)工业枢纽,指有密切协作关系和生产经济联系的各工业点、工业区,在一定地域内有相对集中的企业。,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三、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增长阶段论五个阶段:第一,自给自足阶段。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第四,工业化阶段。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三、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六个阶段如下:(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三

    14、、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六个时期是:(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三、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四)中国学者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四个发展阶段:(1)待开发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阶段(4)衰退阶段,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四、倒U形理论倒U形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形曲线运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而提出的。他指出,发展阶段与区域差距之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尽管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人均收入区级差距扩大,但长期看,

    15、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是趋于均衡的。威廉姆森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呈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差距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呈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又构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五、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1.理论背景2.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境保护大会,达成了“人类与环境不可分割”的共同认识。1987年7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等贯穿可持

    16、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文件和公约。,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3个核心内容:一是代际间发展的公平性,二是区域间发展的公平性,三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4.可持续发展的评判指标(1)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评判标准。(2)生态足迹或生态占用空间。(3)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驱动力指标 2)状态指标 3)响应指标,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五、可持续发展理论(二)低碳发展理论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发展模式应该在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指标挂钩上以及技术与制度创新上体现出来。主要是

    17、:第一,碳排放量的增速应小于经济总量的增速。第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低碳发展的核心。第三,低碳发展政策的推行,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型靠拢。,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五、可持续发展理论(三)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两大部分。知识和理念推动着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现代化。文化在区域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六、循环经济理论1.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将新的资源观和绿色GDP理念引入到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领域,从思想和方法论上为区域规划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思维方式。循环经济是指以“减量化

    18、”(reducing)、“再使用”(reusing)、“资源化”(recycling)为操作原则(称为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2.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借鉴于自然界的进化模式,社会经济也必须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的有机匹配,形成一种效率最高、物耗最省、需求得到满足、生态环境维系良好的发展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二是企业之间的循环;三是社会整体循环。,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4.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政策(1)污染者付费政策。(

    19、2)明晰和界定环境资源产权。(3)价格和财税政策。5.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实施的农业生产体系。6.生态工业生态工业就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构建区域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七、产业集群理论1.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理论起源于传统的阿马歇尔产业区理论。他认为,一些企业之所以会选择某一特定区位,是因为该区位具有一些经济上的诱因。1920年马歇尔将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规模效应归纳为三个重要因素:为减少生产成本而形成的劳动分工、接近本地劳动力市场、知识外溢。1

    20、990年波特(Porter)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处于同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便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组织。”,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机构,是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企业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主体,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是集群永久的黏合剂。政府在集群形成过程中应该且经常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与研究机构通过技术成果和知识外溢效应对产业集群发挥作用。2.产业集群的特征(1)地理上的集中性(2)企业间的互动性(3)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化(4)文化根植性(5)自组织性,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3.产业集群的优势(1)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产

    21、业集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竞争优势。(2)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八、区域一体化1.区域一体化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不同情况宏观层面的区域一体化,指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一体化。中观层面的区域一体化指在国家尺度以下的区域一体化,即区域间的一体化。微观层面的区域一体化是指单个区域内部实现一体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八、区域一体化2.区域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属于不同的范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域上临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地区或城市的经济主体之间,为了获取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的利益,产生

    22、的不受区域限制的市场一体化过程。区域一体化是多维的,除包括经济领域的一体化之外,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民主等领域的一体化。,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八、区域一体化3.城乡融合设计理论日本学者岸根卓郎于1985年提出城乡融合设计理论。他认为,21世纪的国土规划目标应体现一种新型的、集约了城市和乡村优点的设计思想,要创造自然与人类的信息交换场。岸根卓郎提出了上述设计的三个阶段。首先是确定系统目标。其次,按照功能结构、要素(森林、空地、农地、学校、工厂、住宅等)结构、位置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必要的系统内容设计,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具体落实。第三个阶段,就是系统优化,其目的在于减少所设计系统的熵

    23、。通过这三步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基本设计。,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八、区域一体化4.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规划实践2009年广东省编制了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其中有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规划。在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中,规划构建“530”产业体系,形成“A”字型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中,强调珠三角十项公共服务将无障碍对接流转。,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在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中,规划依托三级绿道建一小时区域休闲生活圈。在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中,规

    24、划建立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空间结构图,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九、区域发展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区域发展理论拓宽了区域规划的思想和方法论,对于确定区域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方向、合理配置生产力以及如何处理城乡关系与区际关系等都有理论指导和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增长极理论(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初,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

    25、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佩鲁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1)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2)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3)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增长极理论(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佩鲁提出的增长极本身的含义比较模糊,基本上是指那些具有强大增长潜力的工业企业,它存在于抽象的经济空间,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在1957年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认为“

    26、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概念与推进型产业相关联。把它作为经济活动在地理上集聚的极比作为不同于全国矩阵的部门复合体系统更为可取。总之,增长极将作为以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的城镇出现”。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增长极理论(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其备如下几个特征:(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

    27、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相应收入相对变动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根据佩鲁的看法,某区域一旦有了推动型的产业,那么它就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同时,推动型产业可以启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间接贡献。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Hirschman)称这种效应为连锁作用。,第三节 区域

    28、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增长极理论(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城的影响效果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为什么推动型产业在某一地点出现后,会产生极化作用?第一是规模经济效应。第二是聚集经济效应。,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扩散作用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扩散作用所以能够发生,是由于:第一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第二,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第三,政府的调节。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

    29、时并存的复合过程。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的作用力大小是不相等的。在它们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极化作用的强度比扩散作用的强度更大。,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增长极理论(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1.极化方式,极化方式示意图,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增长极理论(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2.扩散方式,扩散方式示意图,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增长极理论(六)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布赛尔重新检验了增长极战略的目标,分析了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以及不同区域增长极战略的不同形式。英国的经济学家理查逊认为,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整个过程可分

    30、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第二阶段是扩散效应增长,回流效应减弱;第三阶段是扩散效应继续加强,回流效应降至零。从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约需15年或更长的时间。,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集聚效果是有关的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主要通过规模经济和生产协作、生产联合、城市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外部经济的节省而实现的。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既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是通过区内的乘数作用和区际

    31、乘数作用来实现的。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开发理论探求中已引入增长极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加以应用。,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在区域规划实践中,应用增长极理论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二是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三是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四是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五是增长极的体系;六是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二、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较为系统、比较完整地提出“核心边缘”演变模式的,是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n)。该理论谋求解

    32、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二、核心边缘理论(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1.前工业化阶段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呈独立的中心状态。多数城镇的规模都比较小,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2.工业化初期阶段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3.工业化成熟阶段由于次一级核心区域的形成,就会使大范围的边缘区域缩小,而且使边缘区域逐渐分开且并入一个或几个核心区域中去。4.空

    33、间相对均衡阶段边缘区域产生的次中心逐渐发展,基本上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次级核心的外围也会依次产生下一级的新的核心。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的区域,又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经济增长空间动态过程示意图,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二、核心边缘理论(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即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规划,二、核心边缘理论(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城的划分1.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包括如下几类:国内都会区;区域的中心城市;亚区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2.边缘区域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


    注意事项

    本文(07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七章.ppt)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