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一轮模块2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 资源ID:10289208       资源大小:376.74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一轮模块2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1、高考历史一轮模块2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8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1 凯歌进行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1)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2)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

    2、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3、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19531957年)(1)条件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权巩固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方针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以工业化为核心,三大改造为两翼);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工业建设集中在东北地区。(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5)意义:

    4、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原因农业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手工业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资本主义工商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3)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4)基本途径和方式 农业: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

    5、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5)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6)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形成过程萌生阶段(1949年10月1

    6、950年6月)1949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

    7、体制3.特点(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节,综合平衡。4作用(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素养对接融会

    8、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史料“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

    9、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工业建设总体布局未重视东南沿海的原因。(2)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做简要评价。史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布局。由可知,“一五”时期,工业化布局为东北优先,同时发展华北、西北和华中。由可知,内地和东北地区是投资项目的集中地。由可知,东南沿海地区在“一五”计划时期被忽视。(1)原因:历史:旧中国的工业集中在东南沿海。现实:两大阵营对峙,东南沿海面临美国军事威胁。(2)特点: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同时,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倾斜。评价: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

    10、业、交通落后的面貌,建设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素养3历史解释“一五”计划的特点和成因1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2)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3)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

    11、和渐进性。2成因(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2)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4)“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农业等物质资源丰富。同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素养4唯物史观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

    12、家。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2018湖南长郡中学一

    13、模)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A不具备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不是不具备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

    14、规律,故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渐形成,故排除C项。2“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A根据材料“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可知,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非常落后的地方,由此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使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故A项正确。3

    15、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量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当时我国 ()项目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粮食需求量100147228350粮食产量100117128154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B当时农业生产关系亟须调整C工业化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增多D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B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不能满足粮食需求,亟须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改变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在此期间工业化建设尚未展开,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增长的问题,故D项错误。4下图为

    16、我国1952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故D项错误。考点2 “岁月峥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17、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二、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958年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背景“大跃进”发动的主观动机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在国际国内事务中取得主动权。不断批评反冒进,以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一系列的“左”倾观点,为发动“大跃进”创造了理论依据。(2)过程“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18、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3)评价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4)教训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

    19、力是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3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4“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三、政策调整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

    20、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问题。2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做自我批评。3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4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

    21、计划指标。”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史料一、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解读史料时注意两则史料出处的时间信息,从时代背景去分析史料中的现象。处信息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特点高

    22、指标。处信息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经济建设中出现冒进倾向;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共产主义),要求扩大集体化规模,实行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素养3历史解释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项目“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目的提高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所属领域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

    23、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2.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方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的情况下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

    24、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素养4家国情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4国民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1(2019南充高三适考)陈云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主体补充”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同时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材料

    25、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B社会主义建设两种经济可以并存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善D经济建设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主义建设允许私有制的存在说明两种经济可以并存以实现中国现代化,故B项正确;中共八大时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正确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错误。2(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项目时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1957年43.3%31.2%25.5%中的比例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22.8%47%223%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B国民经济比

    26、例严重失调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B材料反映的是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在农业上的表现,故D项错误。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A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

    27、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4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军训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C材料所述现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指令性经济政策,生活物资紧缺,故C项正确。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内容的命题中,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和195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热情与探索等主干知识上。试题坚持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

    28、力目标,更呼应时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做到以史为鉴。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2018全国卷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从漫画信息可知,1953年,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门,这说明当时中国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

    29、选D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囡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2考查点:“一五”计划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变化(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

    30、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3考查点:“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建设的比较(2015全国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4考查点:“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2014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模块2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