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三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docx

    • 资源ID:10280930       资源大小:54.1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docx

    1、三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4古 诗 三 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径、斜”等10个字,会写“寒、霜”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背诵课文。默写山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朋友、对亲人的珍惜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

    2、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从而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的意境。【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对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

    3、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了解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3.出示课件1:描写四季的古诗,自由朗读。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4、紫千红总是春。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秋季。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出示课件2: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5.导入课题:

    5、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6.出示课件3: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7.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杜牧(803年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他的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

    6、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设计意图:交流四季古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二、诵读古诗,初步探究。(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2.出示课件5:阅读与交流的要求:(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3.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4.检查交流情况。出示课件6:(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

    7、”,后鼻音“径”。(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出示课件7: 山行:在山中行走。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 车:轿子。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红于:比更红。这里指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处:云雾缭绕的深处。生处:白云形成的地方。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出示课件8:欣赏图片。再次体

    8、会山高的特点。(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9:寒 径 斜 霜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1)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2)加一加:“余+斗=斜”。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1)“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2)“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要写得紧凑。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设计意图:这是针对会写字的识记和书写设计的环节。鼓励

    9、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这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初解诗意。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来细细地品味这首诗,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

    10、了我们季节呢?(寒、霜叶)作者在山中行走都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霜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的红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霜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枫叶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加有生命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向衰败的痕迹。)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

    11、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霜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生命力的特点。)(二)深入体会。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杜牧乘坐的车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2.出示课件10: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1)“远上”

    12、一词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2)“寒”字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3)“斜”字让我们体会到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缥缈,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1: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的图片。6.学生边观察图片,边诵读前两句诗。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8.教师导言:正当车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9.出示课件12:(后两句诗

    13、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车子里,忽然让车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3: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霜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13.学生边观察图片,边诵读后两句诗。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14、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的诵读古诗,锻炼了学生理解古诗、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能力。(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出示课件1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带朗读节奏的古诗山行)2.教师引导:诗中的斜线是朗读节奏划分符号。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6.自由读,练习背诵。(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1.随机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

    15、起背诵。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两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我们家乡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2.学生自选作业。出示课件15:(1)画:画一幅秋天的美景图,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来表达自己对秋天

    16、的喜爱之情。(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课时赠 刘 景 文【课时目标】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从“荷尽、菊残、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勉励。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尽、菊残、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勉励。2.学习古

    17、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课件1:(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等,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出示课件2: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

    18、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板书:赠刘景文)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出示课件3: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开火车读,齐读。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二)学习前两句诗。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吗?出示课件4:赠 刘 景 文宋苏轼荷尽已无

    19、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指名说说这两个字的意思。(板书:荷菊)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4.“荷”字的教学。(1)出示课件5: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出示课件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7: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3)反复

    20、读:“荷尽已无擎雨盖”。5.“菊”字的教学。(1)出示课件8: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2)出示课件9: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3)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4)对比朗读。(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

    21、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1.出示课件10: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 橘 秋之美)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2.齐读诗句。设计意图:在教学本课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一个读古

    22、诗的方法,好吗?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体会读。3.个人比赛读。4.男女生比赛读。5.齐读。6.指导背诵。(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一年好景君须记,

    23、最是橙黄橘绿时”。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应拓展有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赞美秋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咱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找读读哟!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1:赠刘盖菊残君橙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1)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2)减一减:“

    24、群-羊=君”。(3)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1)“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2)“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第七、八笔是两小撇。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唆无重点地“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板书设计】

    25、赠刘景文第三课时夜 书 所 见【课时目标】1.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出示课件1:出示夜书所见插图,请学生说说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让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来欣赏这首诗吧。(板书:夜书所见)二、认识生字,

    26、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2.齐读题目。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出示课件2:sn送tio挑(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o”,还有一个读音是“tio”,组词为“挑担、挑粮”。(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加一加:“关+辶=送”。(3)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送 挑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

    27、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老师范读,画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出示课件4:夜 书 所 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一)找出诗人所见。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

    28、写下的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板书: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二)学习第三、四句诗。1.师生交流。(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出示第三句诗。出示课件5:知有儿童挑促织。(图文)(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师: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3)理解“知”。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第四句诗。出示课件6: 夜深篱落一灯明。(图文)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说。预设一:

    29、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3.朗读指导。4.齐读。5.师范读。6.齐读。(三)学习第一、二句诗。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1.读一读。出示课件7: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3.出示

    30、课件8:(1)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2)梧:梧桐树。(3)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4.齐读、师范读、齐读。5.出示课件9:介绍作者背景资料。师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出示课件1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叶氏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6.理解“客”,出示课件11: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7.读诗。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这首诗。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


    注意事项

    本文(三年级语文上册 4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