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我眼中的中国社会就地城市化.docx

    • 资源ID:10271190       资源大小:25.1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眼中的中国社会就地城市化.docx

    1、我眼中的中国社会就地城市化我眼中的中国社会 就地城市化摘要: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的今天,为了减少城市化的阻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户籍地限制。与此同时,就地城市化的作为中国城市化的特色模式在很多地方开花结果。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就地城市化的概念、可行性和推进策略。通过分析得出,中国目前就地城市化在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基本可以实现,可以从基础设施、产业拓展、文化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实现就地城市化的推进。关键词:就地城市化;户籍一、导言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在1958年以前为自由迁徙期。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关于户籍制度的法规中华人

    2、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严格限制了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动。由此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了一道高墙,在社会经济上形成了长期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国家的多项政策也都向城市倾斜,比如物资供应、价格补贴、升学就业等,这更进一步扩大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在组织管理上,户口管理放在公安部门而不是民政部门,以加强限制人员流动的管理职能。80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原来限制人口流动和户籍变更的政策措施在一些地方有了改变。例如,限制大学生出省的所谓出省费被取消;限制城市人口增加的城市增容费也被取消;在某些地方,一部分非城市户口的人员或家庭可

    3、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取得城市户口。随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在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上的改革力度也在加大。1994年,上海市就已经开始实行“蓝印户口”,这一措施有效地引进了资金和人才,为上海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上海市的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示范作用,深圳、南京等许多城市纷纷效仿,从而直接促成了户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调整。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转发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分别对夫妻分居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调整,放宽了落户的限制。近来,福建、广东、江苏等地已经彻底废除了沿用几十年的城市与农村户口的分割管理,

    4、而实行统一的居民户口管理制度,也就是在制度上打破了城乡分野的户口管理模式,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成为一种职业。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中国第一次制定的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两年中国政府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规划提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客观地讲,传统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等问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放松对户籍与迁徙的管制、实行更加宽松的政策、促进人

    5、员的自由流动,已经成为现实改革的需要。首先,新的制度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要素的自由流动,在自由的流动中实现更大范围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依据人力资本理论,人才也是一种资本,而资本的特性就是要增殖,而且必须在流动中实现增殖。其次,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宽对户籍和人员迁徙的管制,可以促进全国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再者,人员或人力资源的流动优化了资源的重新组织与整合,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另外,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化,人员或人力资源的流动无疑可以为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经济

    6、条件的改善,人员流动还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上述进程正是依靠户籍制度改革,依靠不同政府间在众多领域特别是人才领域的竞争来不断推进和实现的,并且与权利决定、权力监督、权力制约、服务权利相伴随,而其中更根本的原因是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变。户籍制度的改革还意味着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发展为户籍制度的调整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如果从人的生存方式变革角度来分析的话,这一改革也体现了从人对人的依赖性到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确立的进程。而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分散居住的或者是边远的农民让他们进入城镇后,能够给他们提供集中的社会公共服务 从经济上产生聚

    7、集效应,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扩展城镇的就业,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受历史传统 文化观念 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户籍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与此同时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养老 教育 医疗 住房等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广大农村地区的城市化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9亿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减少城市化的障碍,对户籍地限制越来越少,农民工现在可以自由进城,但是由于城市容量的限制,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例如公共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犯罪问题严

    8、重、失业增加、大量贫民窟的出现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而只能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就地城市化就是适时探索出的两种模式。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所致,我们不能重走欧美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我国有13亿人口,而适宜人们居住的面积有限,所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部分农民集中在城市是不现实的,很多人只能“ 就地城市化” 。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是一个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因为实现农村“ 就地城市化” 的过程,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 繁荣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

    9、过程,当然也是增强农民购买力、 扩大农村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城市大量的物资、技术和人才投向农村, 因而拉动城市二、 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会给城市工业提供更多优质的原料,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会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转移到二、 三产业,满足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因此,我国城市化的路子应该是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和农村就地城市化协调发展。农村“就地城市化” 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高级阶段;新农村建设不断成长着农村“就地城市化” 的因素农村“就地城市化”为新农村建

    10、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本文主要以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为背景,探讨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条件、推进策略和存在问题等。二、概念界定2.1“农村城市化” 农村“就地城市化”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首先对什么是“ 城市化” 要有深入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 对城市化的定义是“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 这个定义基本上反映了以往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城市化一般也是指农村城市化,即农村变为城市。但是,在理解这一概念时,人们往往只重视城市化的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实质,一提到农村城市化, 很多人就会

    11、理解为是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农民进城越多,城市化率越高,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先进。这种“ 农民进城” 的单一城市化思路,曾经使我们吃了不少苦头。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不顾经济发展条件,片面追求提高城市化率,一味扩张城市规模,千方百计吸引农民进城,甚至用“圈地”的办法把大批农村人口并入城市, 致使全国几千万农民失去土地,而利益又得不到合理补偿,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年老无保的“ 三无” 人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教训应该记取。随着当代世界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看到,农村城市化的内容和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必须重新认识这一事物,刷新这一概

    12、念。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它的表现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而它的实质则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即农民生产方式工业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思想观念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日益文明化。在当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变迁,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性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我国在这种条件下实现城市化,决不能再走传统城市化的道路,而应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走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土地、生态良好、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子。这种新型城市化,不仅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13、 而更多地表现为实质内容的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农村“就地城市化”。2.2农村“就地城市化”所谓农村“就地城市化” ,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址,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 即原有的居住地,包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并点的新社区。这种城市化模式和传统的大量农民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城市化模式的区别就在于取消了地域的限制,其它方面例如产业的转变、农民职业的分化、农民身份和思想的转变等方面则没有发生变化。 三、农村 “就地城市化”的可行性在当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

    14、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变迁,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性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我国在这种条件下实现城市化,决不能再走传统城市化的道路, 而应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走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资源、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子。这种新型城市化,不仅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实质内容的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农村“就地城市化”。3.1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农村“就地城市化”提供了先决条件。现在农村交通四通八达,很多地方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农民出行和货物运输非常方便。

    15、在通讯方面,现在大部分农民家庭安装了电话,或有了手机,电视基本普及,少数家庭拥有电脑, 不出门也能了解天下大事,也能进行商务交往。交通和通讯的高度发达,使人流、 物流、信息流大大加快,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生产要素集聚的成本, 使相对分散的农村也能产生资源的集聚效应。同时,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向农村广泛传播,使农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娱乐上逐渐向城市靠近。3.2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职业非农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逐步解放出来,有更多的人和

    16、更多的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市场意识和企业化管理水平都会不断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日益工业化, 农民职业日益非农化。现在的农民和原来意义上的农民相比,已经发生部分质变, 他们已经逐步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旧有作业方式,自由地、理性地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成为新一代的农民。3.3 农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国家对农村的巨大投入,为农村“就地城市化”提供了直接动力近些年来, 由于国家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 等方针,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全面落实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 使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

    17、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农村教育方面,2007年起全国农村初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2015年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年2004年,我国已经扫除了804万文盲,平均一年扫除200万文盲。中国已经在发展中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青壮年文盲的扫除中位居世界前列。 在医疗卫生方面,国家将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到2010年,这项制度将在我国所有农村普遍实行,覆盖约7亿人。二是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三是

    18、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国家还将每年组织万名以上的城市医师长年在农村服务。四是国家还将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约1亿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文化方面,国家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年起,将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以上事实和国家发展规划可以看出,农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国家对农村的巨大投入,将使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科技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将得到更良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农民的生活水平将逐步向城市靠近。3.4我国社会人文因素是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重要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地

    19、域广阔,但适宜人们居住的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55%,把大部分农民集中到城市是不可能的。并且农民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办厂创业,在家乡安排自己的事业,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中国农村城市化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虽然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但是他们不愿意放弃在农村的土地和房屋,家庭仍在农村,或者说根基仍在农村。目前,大多数农民工选择 “候鸟式” 的生活和就业方式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工收入偏低,不足以支撑其家庭在城市定居的费用,并且对今后的前景又很难预料;二

    20、是现行的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在城市长久居留;三是农民工在农村都有承包地,并且国家对农民有一系列补贴政策,务农仍然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来源。在城市打工,根基仍在农村,这样就使他们能进能退、进退有路。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流民” 现象和类似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病” 。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继续存在,大量农民工仍会以流动就业为主,这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特点,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尊重这一现实。3.5农民工是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和巨大力量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

    21、产业从业人员中占 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 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据资料,现在我国每年跨区域流动的农民工约有1.2亿人,每年从城市带回农村的资金约有6000 8000亿元。这项庞大的资金必然拉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走南闯北的农民工不仅学到了技术和经验,而且接受了新观念,学到了城市人的文明生活方式,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返乡之后,必将先进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带回农村,这就大大加速了农村“就地城市化”进程。3.6我国成千上万个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典型,将产生巨大的教育、 示范和扩散效应江苏省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传奇人物吴仁宝

    22、带领华西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创造了“天下第一村“的奇迹,另外还有山东、福建、河南等地的类似典型事例。3.7“逆城市化”是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重要依据和参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过度城市化带来了人口密集、就业困难、房租昂贵、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即大批生活稳定的中产阶层已从城市迁到了郊区或农村居住,因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且住房便宜,很适合人们的居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根本区别;与此相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产业的兴起,也使部分二三产业有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因为那里有更适宜的发展空间。在我国,“逆城市化” 的趋势已经显现。我

    23、国的大城市区如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市化率高达60%以上,人均GDP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人们早已进入小康社会, 舒适的居家环境已经成为大众的消费追求,出现了“逆城市化” 趋势。“逆城市化” 不是非城市化,而是城市化发展的另一种模式,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逆城市化” 的不断扩张和发展,为农村“就地城市化”提供了根据和参照。四、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本文分别从产业、文化、政策、公共服务等角度叙述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就地城市化的推进策略。4.1 产业推进策略倡导每个县、乡、村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挖掘或创造出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并尽快形成特色品牌,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进

    24、而促进农村经济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实行生态与文化的结合,农业与科技的结合。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提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业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以丰富活动内容,提高产品档次。通过树立鲜明的农业意象,创建富于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农民生产专业化,农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4.2 文化推进策略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

    25、,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传统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城市化。积极保护、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如陕西省安塞县, 将积淀着上千年文化传统的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歌舞等民俗文化打造成品牌推向市场,结果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了“文化大产业”。4.3 公共服务推进策略把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让现代生活方式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以改进农村的教育体系建设作为中心,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大力发展农业职

    26、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弥补农村人才的断层。加强政府在农村建设中的指导和中介作用,为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领导和指挥保障。4.4 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渠道来筹集建设资金,不断扩大资金投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办法。二是全面规划“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发展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软件”基础设施,增强从事农业劳动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思维素质、科学技术素质、现代管理素质。4.5 生态环境推进策略就地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农村建设和乡村社会

    27、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促进发展。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经济,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农业旅游休闲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4.6 政策推进机理第一,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户籍改革制度并不是简单的一纸户口的改变,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的人们的户籍问题,让他们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户籍改革要最大程度保障进城农民的各项权益,同时推进城乡权益的均等化。这不仅包括城乡户籍身上附着的各项权益,也包括农民对自己土地收益的平等议价权。第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

    28、社区管理体制。(1)尝试改变现有被征地农民的集中安置方式,实施“化整为零”分散安置,这有利于促使他们尽快转变观念、融入城市生活。(2)“村改居”后切实建立城市化的社区管理体制,彻底改变原有的村制模式。建议“村改居”社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完全纳入市政建设的统一规划,同时实行对口帮扶,从其他居委会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的人来担任“村改居”社区领导。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化过程即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村民市民化的过程,但村民市民化并不是简单地转变户籍就能完成,还有一个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及社会行为的转变过程。在初始城市化的地区,第一步是将村民的户籍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第二步是一个转变村民观念的问题, 即他们在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真正成为一个市民,同时,还要打破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如促进就业和实行城市社会保障等,这才能使村民完全地市化。五、总结以上在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分别从就地城市化的概念、就地城市化的的可行性条件、就地城市化的推进策略入手探讨了中国当前这一独特的城市化道路。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对于城市化的限制将会越来越小,就地城市化在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基本可以实现,可以从基础设施、产业拓展、文化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实现就地城市化的推进。


    注意事项

    本文(我眼中的中国社会就地城市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