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二章第一节.docx

    • 资源ID:10222394       资源大小:32.4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二章第一节.docx

    1、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第一节 概 述一 、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 (一)中世纪的阶段划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起,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它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公元5至11世纪是中世纪的初期,12至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至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在欧洲文化和文学史上,中世纪一般指前两个时期,而后期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二)中世纪的时代特点(1)开端标志:奴隶制的终结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奴隶制的终结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北方外族入侵的打击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这一年标志着

    2、奴隶制在欧洲历史中画上了一个句号。蛮族(指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登上历史舞台侵入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原来是些氏族部落,正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段。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大量土地,成为大地主阶级。原来的奴隶从新主人手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人缴纳赋税并服劳役。从这些先前的奴隶和隶农以及贫困破产的自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因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土地的大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这一过程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在中世纪初期,各外族王国为

    3、了争夺土地不断发生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生变化。中世纪的最初几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2)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导致的新矛盾封建社会的建立使原有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农奴劳动代替了奴隶劳动,农奴有了人身自由,可以占有部分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水平比奴隶社会有发很大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了很大发展。但农民仍担负着繁重的劳动以及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徭役等杂活,所以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矛盾。(3)世俗政权与基督教会沆瀣一气,联合统治,基督教文化占主导地位。在中世纪,尤其是从5世纪到14世纪,大约有1000年左右的时间,世俗政权和基督教会是沆瀣

    4、一气,联合统治的:教会所争取的,首先是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然后是凌驾于它们之上,这种斗争可以说是中世纪历史的主要动力。如:教皇利奥三世给查理大帝的加冕,便被解释为天上的权力高于世俗权力的象征。而世俗政权则把攻占的一些地方授予教皇,为教皇的世俗权力奠定了基础,不过这样的后果是:世俗统治者最终对教皇的选举实行控制。罗马的教士和人民选出的教皇,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总之,教会与世俗政权的权力随着掌权者的能力大小而互为消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基督教掌管世人的灵魂,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排斥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除民间外,一切文化都带有宗教色彩。(4)民族分裂状态与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

    5、了特定社会阶层。在中世纪,各个城邦、民族还没有统一,整个欧洲处于混战分裂状态,各封建主经常打仗,热衷掠夺。为了适应频繁的战事,并且自卫,领主们豢养了骑士。在西欧封建制度鼎盛时期的十一、十二世纪,出现了骑士制度。这些骑士居于封建等级制金字塔的最下层。战时,他们须听从自己的主人大封建主的召唤,闲时回到自己的庄园充当小领主。这就是骑士阶层。他们以“忠君、护教、任侠”为自己的信条,看起来有点像中国汉代朱家、郭解之类的游侠人物。实际上,那些“骑士”只是酗酒好色的武夫,借着“护教”的名义,任意杀人而已。与此同时,城市的兴起导致了市民这又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的出现。(5)三种文化的综合中世纪欧洲文化是古典文化

    6、、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综合。基督教对古典文化是既摧毁又保存。当蛮族侵入罗马帝国时,他们抢劫和捣毁了古代文化的集中地城市。市内的建筑物、图书馆和艺术作品都遭到破坏。古代文化大受摧残,仅仅在基督教的寺院中还保存了一些残余,结果使古典文化的许多精华部分遭到毁灭和损失,而蛮族却拥护基督教为他们建设新的文化,但最终这三种文化还是互相认同,共同成为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成分。二、中世纪文学的特征 (一)思想特征:1、基督教思想制约着欧洲中世纪文化,使各类文学无不打上它的印记。基督教思想中的原罪观念、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在中世纪有极强的渗透力,各类文学极易找到这些思想影响的痕迹。2、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

    7、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中世纪各民族史诗,描述封建国家的创立,追述开国帝王的不朽功绩,歌颂民族英雄,表现出鲜明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英雄主题。民间谣曲表现绿林好汉的侠义精神,骑士文学宣扬忠君护教思想,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3、体现反封建、反教会思想。骑士文学描写骑士爱情生活,肯定现世人生的幸福,是对古希腊人本主义世界观的承续,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拨。城市文学中的世俗观念和生活情趣,同样具有较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二)艺术特征: 1、表现领域的广阔性:在中世纪,封建国家在形成过程中,融会了古今、东西、宗教、世俗等种种文化意识。在剧烈裂变整合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萌发了形形色色的思想

    8、情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开拓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各民族文学的摇篮,欧洲各国在创建自己民族文学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在教会文学之外,世俗文学以民间文学的形式,焕发出异常活跃的生机,主要有各民族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等。 3、表现手法的丰富性:中世纪寓意、象征、哲理、动物故事等形式都流行一时。教会文学以梦幻、隐喻、象征为主要手段,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哲理特点,而世俗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因素较为突出,骑士叙事诗中的心理描写为欧洲小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表现技巧的自觉性:到了中世纪,西方文学进入“文的自觉”阶段,在抒

    9、情、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由古典的繁杂,走向洗练和简约。“繁杂”体现思维的原始性、机械性和惯性;“简约”则体现思维的自律和节制,表明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把握趋于理性。片断生活的描绘和情节线索的单纯集中,愈来愈使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的程度。5、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人的内心感情的挖掘是中世纪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人的愿望、激情、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初步得到了描绘,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一角,这是艺术上一个重大的进展。比起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和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等人的创作来,此时用文学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更趋于自觉和强化。三、中世纪文学的主要(基本)类型: 中世纪欧洲

    10、文学首先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中世纪的各类文学无不打上基督教的烙印,具有浓重的宗教神秘色彩,但是中世纪的文学仍然是多方面的,除教会文学外,世俗的民间文学依然存在,它们既包括当时还在人们当中流传的蛮族口头文学,也包括封建社会确立后的文学,前者的主要代表是早期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后者主要是后期的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此外,民间文学还包括民间流传的谣曲,例如不列颠的罗宾汉谣曲。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出现,又出现了以世俗文化为特征的城市文学。这些世俗文化和世俗文学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前奏。代表中世纪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这部作品最突出的是它的寓言意义

    11、,与中世纪重视象征和寓意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但它的俗语写作方式与关注现实人生的思想却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民族化和现实主义文学观的转向作了很好的典范。以下我们就中世纪主要的文学类型及其成就作一些了解:(一)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公元5至10世纪,这是欧洲唯一的书面文学。11世纪之后,教会文学的势力仍然很大。教会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天主教势力区)、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东正教势力区)。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教会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描写上帝万

    12、能、圣母奇迹、圣徒布道和信徒苦修等。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一般来说,教会文学思想价值不大,它禁锢鲜活的人性,遏制人的创造力。但是,也有一些作品,如法兰西加洛林时期出现的保罗的伦巴德人史和英国下层僧侣作家朗格兰的叙事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象等,表现出许多非宗教性的思想感情。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写成,并将这些艺术形式和手法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这是对古希腊古罗马以来艺术形式的巨大发展。但教会文学在艺术上的缺点是说教气味浓厚,公式化、概念化特点明显。在教会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部由教士书写的特殊作品:阿伯拉与爱洛伊丝的情书。它揭示

    13、了禁欲主义与自然情欲的矛盾。背景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开创者、法国教士阿伯拉,一个有才华的哲学家、神学家,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担任执事神父。同事福尔贝神父要求他为自己的侄女,十七岁的爱洛伊丝当家庭教师,两人不顾二十二岁的年龄之差,倾心相爱,生有一子。福尔贝恼怒,雇杀手阉割了阿伯拉,而二十岁的爱洛伊丝终于出家当了修女。十年后,二人书信往来,一位是著名神学家,一位是显赫的女修道院院长。阿伯拉去世后,他的弟子从巴黎圣母院获得了讲学权,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巴黎大学。又过了二十二年,爱洛伊丝去世,几经挫折,得以与阿伯拉同葬于巴黎拉雪兹公墓。(二)骑士文学1、骑士文学的涵义: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

    14、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的内容主要描写骑士行侠冒险的经历和对贵妇人的典雅爱情。主题其一是宣扬“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其二是反对禁欲主义。2、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及其成就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骑士抒情诗骑士抒情诗以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为中心,这一地区的诗人被称为“特鲁巴杜尔”(或译行吟诗人),多数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手工艺人和农民。骑士抒情诗体裁有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等,一般咏唱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其中以“破晓歌”最为著名,表现骑士与贵妇人拂晓惜别之情,歌颂所谓“典雅的爱情”。恩格斯称之为“普罗旺斯抒情诗

    15、的精华” ,并指出骑士的爱情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个人之爱,其作用是破坏了封建主夫妇之间的忠诚。这种诗歌在当时很受欢迎,后来就变得千篇一律了。普罗旺斯诗人运用的诗体有的是从民间诗歌接受过来的,有的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他们的诗写的是现世的生活,而且注意心理描写,语言也形象生动,格律谨严,技巧复杂。他们对诗学作过一些探索,有“明”和“暗”两派。明派主张诗要明朗易懂,暗派提倡隐晦难解的风格。十三世纪初北方贵族在教皇策动下镇压了南方“异端”运动,南方一些贵族如土鲁斯伯爵等,由于容纳“异端”,也遭到覆灭,在他们宫廷中居留的许多普罗旺斯诗人逃亡国外,把抒情诗传统带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歌的发展。中

    16、世纪的德国也产生过大量的骑士抒情诗人,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瓦尔特封弗格尔瓦德(1170-1227)。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骑士家庭,一一九八年后在各地漫游了二十多年,熟悉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超出了一般骑士抒情诗的范围。如有名的抒情诗菩提树下不是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而是写普通青年男女的淳朴爱情,音调和谐,语言简练,有民歌风味。更有意义的是他的政治诗和格言诗,主要反映当时教皇和王权的斗争。作者态度鲜明地维护王权,揭露教皇分裂德国的阴谋,谴责教皇的虚伪,表现了爱国精神。骑士叙事诗骑士叙事诗又叫骑士传奇(诗体传奇),以法国北部为中心。法国北部的诗人被称为“特鲁维尔”(也译为行吟诗人)。骑士叙事诗主要描写

    17、骑士行侠冒险的经历。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主题大都是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宗教,表现出一种冒险游侠的精神。骑士叙事诗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有的取自民间传说,有的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骑士叙事诗可以按题材分为三个系统: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廷系统。A、古代系统一般是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作品,像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这些传奇写古希腊、罗马故事,但它们的英雄则具有中古骑士的爱情观点和荣誉观点。B、不列颠系统是围绕古凯尔特王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其中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西欧各国流传很久。法国诗人克雷缔安德特洛亚(12世纪)是这个系统的

    18、代表作家。亚瑟原是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一个不大的封建领主,但特洛亚把他写成一个封建大国的国王。他的宫里讲究最优美典雅的礼节,四面八方勇武的骑士都云集这里,他们对美丽的贵妇人表示爱慕和崇拜,并到各地去从事冒险。特洛亚对封建骑士的生活和理想极尽粉饰和美化之能事,尽情歌颂其辉煌的一面,完全抹杀了他们的残暴和寄生的特点。特洛亚的主要作品有朗斯洛或小车骑士(1165?)、伊凡或狮骑士(1175?)、培斯华勒或圣杯传奇(1180?)。朗斯洛是最典型的骑士叙事诗,写亚瑟王的骑士朗斯洛和王后耶尼爱佛的恋爱。为了寻找耶尼爱佛,朗斯洛不惜牺牲骑士的荣誉,不骑马而坐上小车,随后又冒生命危险爬过一道像剑一样锋利的桥。在比

    19、武场上,不论耶尼爱佛命令他退让或还击,他都唯命是听,绝对忠诚。他集中体现了骑士的爱情观点。培斯华勒写骑士们到各处寻找盛过基督的血的圣杯,充满神秘幻想。德国诗人哈尔特曼封奥埃(1170?-1215?)、沃尔夫拉姆封埃森巴赫(1170-1220)等都以特洛亚的作品为蓝本,写出长篇的骑士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依瑟(12世纪)也属于不列颠系统,是在德、法两国民间流行很广的一部亚瑟王传奇。保留下来的只有法国两诗人贝卢勒和汤玛(均12世纪)及德国诗人高特夫里特封史特拉斯堡(创作时期约在1205-1220)等人的残篇。这个传奇写特里斯丹和依瑟无意中喝了一种药酒,其功效是使人永世相爱。他们受到伊瑟的丈夫马尔克国王

    20、的残酷迫害,但他们的爱情永远消灭不了。这个故事肯定骑士的爱情,把爱情描写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就这一点来说,是和基督教把爱情看成是邪恶的那种宗教道德观点相抵触的。C、拜占廷系统是用拜占廷流传的古希腊晚期故事写成的作品。奥卡森和尼柯莱特(13世纪)是这方面的杰出作品,写贵族子弟奥卡森爱上女奴尼柯莱特,遭到父亲的反对。他为了爱情忘了保卫国家、抵抗外敌的骑士责任。这部传奇说明二三百年中骑士精神的衰落。奥卡森和尼柯莱特中咏唱和叙述互相交迭,咏唱部分是用韵文写的,叙述部分是散文体。骑士叙事诗反映的生活面狭窄,虚构成分较多。它往往以一两个骑士为中心人物,把他们的冒险经历组织成一个长篇故事,在人物外形、内心活

    21、动、生活细节等方面都有细致的描写,对话生动活泼。这些艺术特点使骑士叙事诗初步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奠定了欧洲长篇小说的基础。(三)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 中世纪出现的英雄史诗与民间谣曲,是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作品。1、英雄史诗(1)英雄史诗的种类中世纪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杰出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英雄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所反映的时代较早,属于民族大迁徒时期,即封建制度确立以前各民族部落的生活,属于这一类的有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仅存68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雄史侍贝奥武甫,芬兰的卡勒瓦拉(又译英雄

    22、国);以及冰岛的埃达和萨迦。(“埃达”是古挪威语,意为“诗歌”,是中世纪冰岛文学中的英雄史诗,分两种:韵文写成的诗体埃达和散文埃达。萨迦是散文体的英雄故事,讲述冰岛和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国王及传说中的英雄的事迹。中世纪冰岛有上百种萨迦流传,其中也有类似骑士传奇的纯虚构作品,被称为“编谎萨迦”。对后来欧洲文艺影响较大的是佛尔松萨迦,写佛尔松家族和纠奇家族传说。中心故事写佛尔松族的英雄西古尔德杀龙得宝,遗弃了未婚妻布仑希尔特,娶了纠奇族女子古德伦,布仑希尔特嫁给古德伦的哥哥巩纳尔,并嗾使他杀死西古尔德。西古尔德死后,布仑希尔特的哥哥匈奴王阿提拉觊觎纠奇族宝物,强娶了古德伦,并杀死巩纳尔。古德伦为哥哥报

    23、仇,杀死第二个丈夫匈奴王和他的儿子,然后自杀。)这类作品的基本内容是歌颂部落的英雄,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氏族社会时期的生活,特别是对部落之间的血仇关系有鲜明的反映。这类史诗和荷马史诗同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产物,歌颂的多是部落的贵族英雄,而自由贫民和奴隶都不占重要地位。它们的内容多以神话或历史事件为依据。神在故事中干预人的命运,但人对神已开始失去敬仰。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头流传,写定的人往往不可考稽。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数量极多,从更多方面反映了氏族社会生活,如部落之间的血仇关系,象征权力的黄金给部落带来的诅咒和灾难;更加突出英雄的悲剧性格;更多魔怪、法术等因素。另一类英雄史诗也以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基础,如

    24、罗兰之歌、熙德(或译熙德之歌)、尼伯龙根之歌和伊戈尔远征记,但这类史诗是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后的产物。各部落先后从分散状态走上趋于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道路。国家的统一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是进步的。史诗中的英雄反映了这种愿望。他们和前一时期的英雄不同,他们的荣誉观念已不限于狭小范围的部落英雄的复仇义务,而开始具有国家观念的内容。他们是要求团结、抵御外侮的英雄。同时,在他们身上,封主、封臣的关系体现得很明显。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他们的爱国行为往往表现为反对异教徒的斗争。在这类史诗里,多神教的神话因素相对减少。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尽相同,史诗题材本身的发展情况和写定的年代也不同,因此上述特点在各

    25、国的英雄史诗中很不一致。(2)中古五大英雄史诗简析贝奥武甫贝奥武甫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全诗长三千余行,于7、8世纪之间以古英语写成,但其中所记的历史事件属于六世纪,反映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欧洲大陆的生活。它是英格兰民族的第一部史诗,现存唯一手抄本属于十世纪。全诗共分两部分:上篇鹿厅,下篇屠龙。鹿厅写瑞典南部耶阿特族贵族青年贝奥武甫渡海到丹麦,替丹麦人消灭为害的巨妖格伦德尔和巨妖的母亲。诗中特别强调主人公的见义勇为、徒手搏斗的英雄气概。屠龙写五十年后贝奥武甫作为国王为本族杀死焚烧人民房屋的火龙并因而牺牲的事迹,歌颂了主人公忘我无私、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道德品质。他虽然是部落贵族,但不脱离

    26、人民,体现了氏族社会瓦解时期部落人民的理想。诗中写火龙发怒是因为一名犯罪的奴隶逃避法律,恰巧躲进龙窟,偷了一个金杯而引起的。奴隶把金杯献给主人(贝奥武甫的臣属),赎了罪。奴隶主又将金杯献给贝奥武甫。从这幻想和现实交织而成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奴隶同氏族贵族的关系,以及当时法律的一斑。诗中对英雄人物的性格刻画比较鲜明,史诗的结构比较严整,层次分明,也有一定的变化,语言富于形象的比喻。但史诗在传抄过程中曾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带有宿命论的色彩。罗兰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诗4002行,用罗曼方言写成。它大约形成于11世纪末,取材于法兰克历史。史诗描写了主人公罗兰跟随查理大

    27、帝征战的故事。查理大帝经过七年苦战,已征服西班牙大部,只剩下萨拉戈萨国还没有称臣。萨拉戈萨国王见大势已去,被迫派遣使者求和。在谈判过程中,查理大帝的妹夫加奈隆为报复罗兰,竟然与敌人勾结。在查理大帝班师回国的途中,敌人集中兵力,袭击了罗兰率领的断后部队。激战中,罗兰英勇杀敌,终因众寡悬殊而全军覆灭,罗兰也壮烈牺牲。史诗以查理大帝闻讯后回师全歼敌人并处死叛徒加奈隆而结束。罗兰之歌歌颂的是主人公罗兰的忠君爱国精神。封建社会,尤其是在民族斗争中,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史诗里的查理大帝是国家统一与强盛的象征。在罗兰看来,为查理大帝而战,就是为法兰西而战,因而在征服西班牙的战斗中,他表现出了坚毅勇敢、不怕牺

    28、牲的英雄气概。史诗的这种思想是符合当时人民要求建立统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愿望的,所以罗兰这个形象也就被人们理想化,并按照基督教的观点,让他的灵魂由上帝派天使接到天堂里去了。罗兰之歌在艺术上也比较完美。情节集中在一个事件上,只写战争的最后一年。诗中惯用重叠和对比的手法,风格粗犷朴素。这些都是民间创作艺术特色的反映。熙德和罗兰之歌类似的是西班牙英雄史诗熙德(约1140)。全诗长3700行,分为三章。第一章写卡斯提尔王阿尔芳索听信谗言放逐熙德,熙德和摩尔人(阿拉伯人的一支)作战,屡屡获胜。第二章写国王给熙德的两个女儿说亲,熙德根据封建义务勉强答应。第三章写两个女婿对妻子的暴行,熙德和两个女婿比武并战

    29、胜了他们。熙德在诗里首先是一个战胜侵略者的英雄,他向摩尔人讨索贡赋,夺取他们的城池、财货,连同俘虏献给国王,强迫各摩尔国王臣服于西班牙国王,这样来体现他的爱国思想。在熙德身上,封主封臣的观念很强。同时,他也是信奉基督教而反对异教的一个英雄。为了突出熙德的英雄性格,作者创造了两个怯懦的女婿的形象,作为对比,他们“只想获得财富,不想去冒风险”。作者承认国王是“天然尊长”,但也反映了国王和封臣、封臣和封臣之间的矛盾。从熙德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封建骑士的掠夺生活。尼伯龙根之歌德国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约1200)共9516行,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名西格夫里特之死,下部名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尼德兰王子西格

    30、夫里特是一个有名的勇士,他早年曾杀死怪龙,并占有尼伯龙根族的宝物。他爱慕布尔艮特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的美貌,想和她结婚。他帮助巩特尔打败敌人,又帮助巩特尔娶得冰岛女王布仑希尔特,巩特尔才允许他和克里姆希尔特成婚。十年后,布仑希尔特和克里姆希尔特发生纠纷,她发现巩特尔是依靠西格夫里特的力量才娶得她的,感到自己受了侮辱,便唆使巩特尔的侍臣哈根在打猎时杀害了西格夫里特。西格夫里特死后,哈根把尼伯龙根宝物沉入莱茵河。克里姆希尔特为了复仇,在寡居十三年之后,同意嫁给势力强大的匈奴王埃采尔。又过了十三年,她借故约请巩特尔等亲戚来匈奴国相聚,在一次骑士竞技大会上,对布尔艮特人大肆杀戮。最后哈根被俘,

    31、她要求他说出尼伯龙根宝物的所在地,遭到拒绝,于是把哈根杀死。她的部下希尔德布兰特不能容忍她的残暴,也杀死了她。这篇史诗的故事导源于民族大迁移后期匈奴人和布尔艮特人的相互斗争,又穿插了许多其他历史传说,和佛尔松萨迦的故事有共同的地方,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尼伯龙根之歌以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血仇为基础,所写的是十二世纪封建社会。它围绕尼伯龙根宝物的争夺,反映了封建主之间的权势之争。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西格夫里特这一骑士理想形象。他在接受爵位的典礼上就表示立志要把一切危害国家的外侮弭平;他忠诚勇敢,模范地遵守和克尽封建义务。诗中的哈根,就像罗兰之歌中的加纳隆,阴险、凶残,同西格夫里特形成对比。诗中处处强调封

    32、建等级关系,例如布伦希尔特因为她的婚姻是由“侍从”西格夫里特撮合而成的便感到耻辱。诗中反映的宫廷生活,如宴会、婚礼、丧礼;骑士道,如打猎、比武、对妇女的殷勤;宗教生活,如望弥撒、洗礼;基于政治利益的婚姻,如第十歌中巩特尔决定把妹妹克里姆希尔特许配给一位尚未宣布名字的骑士时,她就表示愿意接受;又如巩特尔向布仑希尔特求婚,埃采尔向克里姆希尔特求婚,而他们都未见过对方本人。这一切都说明这首诗同罗兰之歌一样,也是反映封建阶级上升时期的生活和理想的。这部史诗所用的诗体,后来称为尼伯龙根诗体,每四行一节,每行中有一停顿,便于民间艺人朗诵。伊戈尔远征记俄罗斯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是中古时期又一部出色的史诗。作者不详。十八世纪末才发现这部作品的十六世纪抄本。全诗是根据一一八五年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的史实写


    注意事项

    本文(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二章第一节.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