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10215885       资源大小:32.27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

    1、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各地沿海防护林建设的现状,总结回顾各地沿海防护林建设的主要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新机制,省厅从相关处室抽调了12位同志组成4个调研组,于11月19日至24日分赴福州、漳州、宁德、泉州、莆田五市和东山、漳浦、福清、平潭、霞浦、福鼎、惠安、秀屿八个县(市、区)和16个乡(镇)、8个国有林场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听取了当地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乡(镇)、村、林场、林业站负责人和部分群众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现状和下一步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议有了较

    2、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情况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情况沿海防护林是我省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林”、“保安林”,也是极为重要的“国防林”,是保障我省沿海经济繁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沿海地区就开始进行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并涌现出林人楷模谷文昌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1988年,省委、省政府根据原国家林业部的统一部署,作出了全面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决定,经过沿海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沿海31个县(市、区)有林地面积已从

    3、1988年的1515万亩增加至目前的206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5%上升至54.9%,绿化程度达到92%;大陆海岸沿海基干林带达2478公里,占全省大陆海岸线3324公里的75%,,占宜林海岸线长度的91.5%;全省红树林面积达2.13万亩。沿海地区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 其中国家级3处(漳江口、厦门珍稀海洋生物、晋江深沪湾),省级7处,市县级13处,总保护面积达198万亩,占全省湿地保护区面积231万亩的85.6%,其中涉及红树林的自然保护区13处,面积达83万亩。总的看,沿海地区初步建成了“带、网、片”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森林防御体系。 沿海防护

    4、林体系作用发挥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在全省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沿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长城”,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了气候。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的时期,对降水、湿度、风速等气候的变化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小气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据福建省林科院和东山县气象局测定:造林后较造林前东山岛上年平均降水量增加138毫米(增加13.6%),蒸发量降低22%, 相对湿度提高5%10%,风力减弱41.3%61%。 二是防风固沙。 据2004年福建省第三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营造防护林以后,沿海地区流动沙丘面积从50年代的72.7万亩减

    5、少到现在的2.36万亩,减少了960.8%,沙改田面积由19.4万亩增加到60万亩,增加了3.1倍,许多过去寸草不长的沙荒,如今变成吨粮田、“聚宝盆”。 三是保障了农业稳产增收。 沿海防护林体系可以减弱台风、大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农作物的复种指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增产增收。平潭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成后,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达200%,晋江市晋东平原水稻耕地,由于营造农田防护林,加上改良品种、精耕细作,亩产从35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四是保持了水土。据调查,我省沿海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988年实施前的616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2329平方公里,减少62%。土壤

    6、侵蚀量从2156万吨减少到699万吨,减少了68%。据福清市水利、水土部门调查,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建设,全市泥沙流失量从60年代的77.9万吨/年,下降到现在的23.4万吨/年,下降了70%;全市114个大中小型水库每年泥沙淤积量从70年代的142万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27万立方米,减少了81%。 五是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 由于有了防护林的庇护,沿海地区黄沙埋屋、台风毁房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昔日沙进人退、如今林进沙退,人民安居乐业。1996年8月1日8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福州,在福清市高山镇登陆,风力12级以上,降雨量250mm以上,沿海防护林在这次强台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大减轻了台风灾害,在有

    7、防护林保护的海堤、水稻、葡萄园损失仅为20。这次台风袭击福鼎市,店下镇选城村的0.79公里海堤,有红树林保护的0.71公里,安然无恙,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0.08公里海堤,全部被海浪冲毁。1999年第14号台风袭击我省漳浦县,该县赤湖镇相邻的两块龙眼地,一块有湿地松防护林保护,龙眼树基本没有损失,而另一块没有防护林保护,龙眼树被台风拔掉20%以上。平潭县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近几年来虽然遭受了多次台风的袭击,农业生产基本没受什么损失,充分证明了沿海防护林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六是绿化美化了环境。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沿海地区有山皆绿,与昔日荒山秃岭相比,环境

    8、大大美化,既为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又为吸引外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我省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在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精心安排,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成立协调指挥机构。我省自1988年启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省、市、县(区)都相应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并设置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办事机构具体抓、有关单位配合抓的指挥体系。二是精心部署安排。1988年以来,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会议,分阶段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

    9、设进行总结与部署。省委、省政府还先后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纳入我省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加大建设力度。各级党委、政府也把海防林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如福州市委、市政府把海防林建设纳入建设绿色福州的十大工程之一,莆田市把海防林建设作为全市城乡绿化的重点项目,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力地推进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是签订目标责任状。实施“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期间,省委、省政府与各地、市、县(区)签订了造林绿化目标责任状。1996年省政府又委托省林业厅与沿海各地、市、县政府签订了1996-1997年沿海防护林断带与海堤防护林造林目标责任制。1998年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会

    10、议,并委托省林业厅与设区市政府签订了19982000年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目标责任状,沿海各市、县(区)、乡镇之间也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通过造林目标责任状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如东山县县委、县政府今年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谷文昌精神活动,创新机制,落实责任,掀起了植树造林新热潮,造林面积比往年翻了一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我们对每一个阶段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都进行了认真的规划,确保建设按规划实施。先后编制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规划、福建省沿海特殊保护林带建档调查规划等规划,各地在省级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了县级

    11、规划,落实建设任务、目标、重点和建设措施,为海防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规划过程中充分注意搞好五个结合:一是“带、网、片”结合,即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网与成片造林结合;二是树种结合,实行多树种造林,林、果、竹、茶、药、花卉一起上;三是长中短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一地多用,一林多效;四是数量和质量相结合,既保证一定的速度和规模,又保证质量和效益;五是造封管结合,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并举,加快体系建设步伐。广筹资金,增加投入。按照“国家要一点,省里投一点,地县挤一点,乡村拿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 的办法,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建设海防林。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

    12、资。1999年以来我们抓住国家将部分国债资金用于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建设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19992005年国家共安排我省沿海防护林中央国债资金达1.15亿元,有力的支持我省海防林建设。二是加大省级资金投入。1989至1997年我省主要采取征收森林资源补偿费和从国营林场划出木材指标,把减免退让的税金费用于建立沿海防护林建设专项资金的办法筹集资金; 1998年以后省财政每年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沿海防护林建设。三是地方积极配套。1995年省政府出台了“沿海地方财政总支出每年应划出不低于1%比例用于林业建设”的政策,省人大通过的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也明确规定“沿

    13、海市(地)、县(市、区)按有关规定每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中的1%投入林业的资金,应当优先安排防护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经费”。沿海各地认真按照省里要求,落实建设资金,推动了海防林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泉州市通过各种渠道共筹集海防林建设资金7000多万元。四是群众投工投劳。各乡村通过采取以劳代资的办法推进海防林建设。 据统计,1988年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达13.24亿元, 其中部省投入4.6亿元,占34.7,市、县(区)投入3.04亿元,占23,华侨集资、群众投工、投劳5.6亿元,占42.3。注重科技,提高成效。沿海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 为了提高造林成效,各地广泛应用科技成果,严格施工管

    14、理,保证工程质量。一是开展良种选育,推广优良品系。针对木麻黄二代更新难的问题,开展攻关,选育出平潭2号等优良无性系品种,建立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采穗圃,应用水培技术培育容器苗,使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得到提高,木麻黄二代更新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二是讲究科学造林。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沙荒风口,通过筑沙堤或石堤、设挡风篱笆,栽植老鼠刺或沙杆草等固沙植被,挖大穴、填客土、使用水培木麻黄容器大苗等措施,实现一年造,二、三年补植,四年见成效的目标,通过几年努力,全省重点风口基本得到治理。三是调整树种结构,提高防护效益。为改变沿海防护林树种过于单一、林分结构过于简单的特点,近年来,我

    15、们积极引进湿地松、桉树、马占相思、厚荚相思等树种,开展木麻黄老林带更新,并大力提倡采用枫香、细柄阿丁枫、光皮桦等乡土阔叶树种混交造林。据统计,近6年来,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中阔叶树和针阔混交造林比例占72.5%。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目前我省沿海防护林的薄弱环节,各地在抓好面上造林绿化、加强现有防护林和林地管护的同时,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沙荒风口、沿海基干林带断带、农田林网、老林带更新、护路护岸林、试验示范林和红树林等重点骨干工程建设。据统计,近几年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共完成重点骨干工程造林达28.9万亩,提高了沿海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如福鼎市店下镇桑杨村,多方协调解决用地难题,腾出耕地17

    16、.2亩,几年来共营造18.6公里、286亩农田林网,保护垦区内的耕地5000多亩。霞浦县20002005年共营造沿海基干林带3.9万多亩,对防灾减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莆田市狠抓“一带(基干林带)四网(农田林网)五风口(沙荒风口)”建设重点,取得明显成效。惠安县克服滩涂养殖和种植红树林的矛盾,把营造红树林作为该县沿海防护林中央国债项目建设重点,“十五”期间共营造红树林面积近4000亩,成效居全省乃居全国前列,为洛阳江湿地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福清市在“十五”期间就营造红树林面积2000多亩,占该市现有红树林面积的近一半。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共营造红树林面积1.5万亩,占计划任务数

    17、的113%。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近几年,各地强化了对项目建设的管理,逐步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验收制等五项制度,开展了造林工程队的资质认证工作,共评定了48家有资质的造林工程队,确保了工程质量。先后制定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造林质量管理及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办法、福建省营造林工程施工单位资质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沿海防护林国债项目施工合同范本、福建省沿海防护林国债项目监理工作方案、福建省沿海防护林国债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并在工程实施中逐步得到执行,逐步完善和规范了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管理工

    18、作,确保了海防林建设成效。如霞浦、福鼎、福安、蕉城四个国债项目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造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重点抓好国债项目造林质量。为保证造林质量,各地严格工程管理,做到有规划设计,有专业施工队造林,有施工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有检查验收。如漳浦县为确保木麻黄老林带更新成功,在和施工队签定的造林合同中,不但规定了造林成活率、面积,还规定了造林地当年林木生长量指标,用生长量指标来衡量建设质量,促进工程队自觉采用良种壮苗,施肥和追肥,使难以督促和控制的难题得到较好解决。加强管护,巩固成果。1995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颁布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几年来,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在一手抓造林的同

    19、时,另一手毫不放松管护,健全森林“三防”机构,建立专职护林队伍,严格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与砂石开采的审批,并对沿海防护林征占用提前介入,科学引导,严格把关,规定征占用基干林带必须由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聘请专职护林员加大封山育林以及新造幼林的封禁力度,广泛制定了护林乡规民约,制定封山育林宣传牌,大力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护林工作得到普遍加强,收到很好成效。如福清市东坪镇,由林业站、村干部、护林员和治安联防队一起构建了一道护林防火网,有效保护了辖区内的海防林。三、沿海防护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研中,我们亲身感受到,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沿海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广大人民付出

    20、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沿海防护林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迅速增长,大面积征占用滨海林地开发房地产,建设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东山环岛路,百亿新城建设占用海防林1000多亩,漳浦古雷半岛沿海国防路和项目建设占用大量海防林地特别是基干林带。近年来,虽然我厅加大了对项目建设的引导,提前介入,有疏有堵,尽可能少征沿海防护林特别是基干林带。但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置生态建设于不顾,采用不上报审批、先立项为省市重点工程以

    21、及行政命令当地林业部门限时办好林地征占用等办法,征占用沿海防护林地,给沿海防护林的发展和保护造成不良影响,也给林业部门的管理造成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驱动和部门多头管理的制约,林业部门依法打击毁林占地行为阻力重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乱采石、挖沙、取土与林业争地矛盾愈演愈烈,造成防护林不断被非法占用或蚕食,面积不断减少。据全省19个县沙化土地监测结果,1999年全省共有防风固沙林31万亩,到2004年只剩下25万亩,5年间净减少6万亩。不少地方对沿海防护林建设缺乏积极性。在政府层面,在现有生态环境较好情况下,一些领导“好了伤疤忘了疼”,对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当前的关

    22、键是发展经济,对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建设,仅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具体的措施,放松了对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领导,把它作为林业部门一家的事,影响了防护林建设的成效。在群众层面,对沿海防护林是既爱又恨。爱是沿海防护林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环境,保障了农业生产。恨是海防林目前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与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甚至农业相比,收益相差太大,认为沿海防护林占用了土地,不少人毁林养殖。在当前政策下,大多数群众对海防林建设没有积极性,不愿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造林。在林业部门层面,大部分的林业部门能够尽职尽责,但也有一部分林业部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办法。沿海防护林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主要表现

    23、在三个方面:一是投入渠道单一。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国债和省财政投入。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沿海地区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投入林业建设,并优先安排防护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规定在大部分地方没有得到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很少。二是投入标准低。特别是沿海基干林带、老林带更新等重点骨干工程投入标准太低,造成造林质量不高。以老林带更新为例,全省各地平均每亩投入约需300元,沙荒风口约需1500元,而国家投资仅100多元。三是抚育和管护资金缺乏。建设资金仅补助当年造林,以后的抚育和管护资金无法落实,造成失管现象突出,使一些新造幼林遭受损失,有的即使成活也难以成林。

    24、沿海防护林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纯林多,混交林少的问题,林分每亩蓄积仅为0.957立方米,沿海基干林带林分生长状况好的仅占4.9%,导致林分生态系统稳定性差,防护功能不强。二是林带老化、断带、变窄。全省基干林带老化、断带,农田林网变窄现象十分严重,大大削弱了海防林的功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基干林带中发挥骨干作用的木麻黄老林带13.6万亩中,约有11.5万亩进入衰老期,占85%,基干林带断带长度972公里,农田林网大部分遭到“蚕食”,好的不足30%,全省基干林带有相当部分厚度小于100米,最窄的仅有10米宽。三是病虫为害严重。受松树危险

    25、性虫害危害,全省临海31个县以黑松为主的海防林遭到严重破坏,发生面积204万亩,重度危害105万亩,由于改造跟不上,导致防护功能下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四难”:一是基干林带合拢难。全省沿海特殊保护林带2885公里,其中宜林断带243公里,非宜林断带729公里(包括农田、岩石、养殖场、盐场、开发区、居民区、港口、码头等),非宜林断带中具有造林潜力的农田断带有193公里,剩下的断带要么是土壤贫瘠,气候条件恶劣,树木不易成活,要么是林渔、林粮、林盐用地矛盾突出,群众不愿意将土地用于造林。二是用地难。由于沿海人多地少,土地的价值较高(水产养殖利润一亩可达30005000元),群众

    26、不愿把地让出来造林,导致基干林带合拢、加厚,农田林网建设、红树林建设和城镇乡村绿化建设用地难以落实,严重制约了海防林建设。三是更新难。由于材质差,技术要求高和采伐限制太严等原因,林权单位不愿采伐。加上林带更新成功率低,一些地方林业部门担心更新失败而承担责任,造成木麻黄老林带更新一直进展缓慢。据统计,自1999年利用中央国债资金建设沿海防护林以来,五年共投入国债资金603万元用于木麻黄老林带更新,完成木麻黄老林带更新改造面积22341亩,平均每年更新面积4468亩,但以这样的速度,现有的老林带需26年才可完成更新改造,明显不能满足老林带更新的实际需要。四是政策突破难。当前,依据森林法和沿海防护林

    27、条例,一旦造了林,纳入海防林管理,采伐就受到严格控制。低效的“老头林”无法改造,到年龄的“老年林”无法更新,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平潭等地部分群众按照国家“谁造谁有”政策,承包营造的林子,既无补偿,又不让采伐,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群众对新时期党的林业政策不敢相信,宁愿让地抛荒,也不愿造林,严重影响了新造海防林的进程。湿地和红树林保护形势严峻。由于湿地和红树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社会对湿地和红树林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湿地保护管理涉及部门多,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以及滩涂养殖效益高导致群众不愿营造甚至蚕食现有的红树林,制约了湿地和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当前,沿海水产养殖、围垦造田、工业园区建

    28、设以及非法侵占等破坏了大量的天然湿地资源和红树林,造成我省天然湿地和红树林保护面积进一步减少。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省共营造红树林面积15076亩,目前保存面积不足50%。沿海基层林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沿海不少地方林业局、林业站机构不健全,力量不足,无法承担海防林保护和建设的重任。如泉州8个沿海县(市、区)设林业局的只有南安、惠安、洛江3个,其余为农林水局的一个内设科(股、站),人员才35人。沿海乡(镇)林业站多数为12人,有的连林业站都没有,力量十分薄弱,导致近几年来对非法采石采砂、毁林开荒、养殖、非法占用海防林现象监管不力,打击不力,加上有些地方林业部门对非法占用防护林地和破坏防护林的

    29、违法行为,简单采用罚款后补办手续办法,使非法侵占防护林行为合法化,造成海防林破坏严重(具体情况可从卫星调查航片中清楚看到)。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有目前福建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上普遍缺乏构建强大的沿海防护林防灾减灾体系紧迫感的原因;有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不顺,补偿不到位,因公共利益而忽视群众个人合法权益的原因;还有科技支撑不力、法律保障滞后、部分地区林业主管部门力量薄弱、机构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政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四、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加大力

    30、度宣传,切实提高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福建地处海峡西岸,区位特殊,沿海防护林是沿海地区人民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藉以发展的“生命林”和“保安林”。建设好沿海防护林既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台海两岸比经济、比生态、比制度的重要保障,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和统战意义。建议请求省委、省政府责成宣传、广电等部门,加大对建设海防林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各地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各级政府为主负责,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沿海防护林建设的良好氛围,为掀起新一轮的海防林建设高潮作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认真搞好规划,科学安排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

    31、因害设防、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搞好沿海防护林规划。前段时间,全省统一组织进行了调查规划,现已形成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初稿,待专家审定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利用这些成果,细化、完善各市、县、区的规划。各地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确定建设重点,提出建设措施,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湿地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同时,各市、县、区的规划要在当地政府研究基础上,报当地人大审议通过后,再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调研组认为,规划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但规划的可操作性更重要。为确保规划得

    32、到落实,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有重点、有选择地逐步推进海防林建设。当前的重点是:基干林带特别是沙岸、泥岸基干林带的更新、改造、加厚、合拢,农田林网更新、扩大,重要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的保护建设,乡村绿化和沙荒地造林。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套可行的责任机制。沿海防护林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牵涉面广、难度大,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共同配合。为此,必须强化各级政府对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的领导,实行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海防林建设中承担的责任,形成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负责,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有效机制;二是建立落实责任的督查、跟踪、反馈、通报等制度;三是实行党委、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将海防林建设目标纳入任期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实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来抓、重要任务来完成。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海防林建设的投资力度。按照规划,2006至2015年项目建设总规模为 万亩,总投资为 亿元。其中:基干林带断带造林 万亩,投入 万元(“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造林 万亩,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调研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