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新整理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含答案.docx

    • 资源ID:10152813       资源大小:30.44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整理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含答案.docx

    1、最新整理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含答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填空第1章 人体的环境与稳态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_中。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的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组成。3(1)由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环境,主要包括_、_和_等。(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溶液。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

    2、的90%以上来源于_和_。8、正常人的血浆近_性,pH为_。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等离子有关。9、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和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和_。 11、目前普遍认为,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的。12、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_。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其结构基础是_。反射弧包括_、_、_、_和_。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_和_,突起分为_和_。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方向是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_,方向是_向

    3、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向的。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部位流向_部位;细胞膜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部位流向_部位。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结构包括:_。19(1)由于_只存在于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释放,然后作用于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向的。(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_ _ _ (细胞器)有关,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_。20、一般来说,位于_的低级中枢受_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1、当大脑皮层的_区

    4、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2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_。23、_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4、人的血糖水平正常值为_。25(1)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_的消化、吸收;_的分解;_的转化。(2)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途径:氧化分解成_,释放_;合成_;转化成_。26、胰高血糖素是由_细胞分泌的,具有_作用;胰岛素是由_细胞分泌的,具有_作用。它们之间相互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27、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_具有重要意

    5、义。 28(1)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_等刺激时,下丘脑分泌_,该激素能作用于_,使之分泌_,此激素作用于_,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_都能起作用。(2)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同时,也存在着_调节甲状腺激素的释放_抑制_和_的工作。29、激素调节的特点: _和_;通过_运输;作用于_、_。30(1)体液调节是指_等化学物质,通过_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作用围作用时间(3)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和_的共同调节。其中_调节是主要的。 31、人体有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由

    6、_构成。(2)第二道防线由_构成。 (3)第三道防线由_构成。(4)第一、二道防线属_免疫,第三道防线属_免疫。32、特异性免疫包括_和_。 (1)体液免疫主要靠_增殖分化成_,产生_发挥作用。(2)抗体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其化学本质是_。抗体的形成和分泌与_(细胞器)有关。 (3)细胞免疫主要靠_增殖分化成_,接触_发挥作用。(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_免疫,都依靠_细胞发挥免疫功能,都能产生_。(5)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都起源于_,B细胞在_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_中发育成熟。 (6)效应细胞在初次免疫时来自_细胞,二次免疫时来自_细胞。(7)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细胞有_;

    7、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有_。33、过敏反应是指已_的机体,在_次接受_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_。34、过敏反应的特点: (1)_、_、_; (2)_,_; (3)_。 35、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功能、_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6、艾滋病全称为_,英文缩写为_,由_(病原体)引起,存在于_。发病机理是_,症状是_,传播途径主要为_。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 (2)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_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_一侧的生

    8、长素含量多于_一侧,_一侧生长较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化学本质:_ 。(2)合成部位:_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3)运输特点/方式:极性运输:从_端运输到_端(方式:_)。横向运输:胚芽鞘尖端,从_一侧运输到_一侧(方式:_)。非极性运输:通过_组织的韧皮部。 (4)分布:各器官都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在_的部位。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特点:_,即_浓度促进生长,_浓度抑制生长(2)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排序:_。(3)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叶片果实脱落。4、生长激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顶端优势:

    9、_优先生长,_受抑制。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运到侧芽,是侧芽生长素浓度_,抑制侧芽生长。 解除方式:_。 应用:棉花摘心,修整果树、行道树的枝条。(2)除草剂 原理:_。(3)形成无子果实原理: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染色体数_(变化、不变化) 。方法步骤: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_的_蕊上。实例:_。 无子西瓜:三倍体育种,原理_。(4)促进扦插枝条生根(5)保铃保蕾,防止落花落果二、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是由_产生,能从_部位运送到_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_影响的_量有机物。 2、常见的植物激素有_、_、_、_、_等。3、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是孤

    10、立起作用的吗?_。4、_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_能促进果实成熟,_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_能抑制种子萌发。 第4章 种群和群落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_种生物的_个体形成种群。 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的集合,构成群落。2、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在_或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它是种群_的数量特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_、_、_。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法,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及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不能掺入_。(2)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法,计算公式为_。(3)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_。标

    11、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_;也不能导致其发生_等;标记符号必须能_,但又不能_。 4、(1)“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等。(2)“S”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_。(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又称_。(4)种群个体数量达到_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特点为:_时增速最快,K值时增长率为_。(5)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的影响。5、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1)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称为_,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_。(2)种间关系包括_、_、_和_等。(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和_。(4)森

    12、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有关。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有关。6、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_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_演替。7、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自然演替的_和_进行。8、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动实验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的_、_、_、_等因素有关。 (2)利用_在_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实验设计思路:采用_的方法,计数小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一个小方格容积为1/400mm20.1mm)计算公式:_个/mL 。注意事项:(1)_时间,用血球计数板

    13、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目的是_。(3)如果一个小方格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_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 (4)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原则是_。结果的预测和分析: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实验结果如何表达?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由_与它的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 2(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和_。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3)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_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

    14、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_。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渠道进行的。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开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_。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个营养级。 (3)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体的大量能量被_;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还有部分能量_。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_(渠道)流动的。(5)在能量金字塔最

    15、下端的是第_营养级,含能量最_。最上端的是最_营养级,含能量最_。 (6)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2)帮助人们科学规划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_。5(1)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_,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_,又从_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_和_之间。(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_、_。 6、碳循环图解:(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2)碳在生物体的主要存在形式:_。 (3)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

    16、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 (4)大气CO2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_、_。 (5)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 (6)温室效应的产生是因为_,缓解方法有_。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二者_、_、_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类型有:_。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1)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_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_关系,以维持_的稳定。 10、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_。1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或_自身结构和功能_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该能力也是有一

    17、定限度的。_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_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_,营养结构越_,自动调节能力就越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3)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外来干扰因素_以后_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_。(4)一般的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其恢复力稳定性越_。12、实验: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验原理:(1)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_、_、_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2)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_的广口瓶中,便于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_生态系统小生态瓶。 (3)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_,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整理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