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2章 颅脑的CT解剖.docx

    • 资源ID:10119886       资源大小:29.45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2章 颅脑的CT解剖.docx

    1、第2章 颅脑的CT解剖第二章 颅脑的CT解剖第一节 颅骨的CT解剖 1第二节 硬脑膜的CT表现 4第三节 脑池的CT解剖 5第四节 脑室的CT解剖 6第五节 脑实质的CT解剖 7第六节 脑血管的CT解剖 11第七节 蝶鞍和垂体的CT解剖 12第八节 颅脑正常差异和钙斑 13第九节 颅脑伪影 15第一节 颅骨的CT解剖、颅盖骨的CT表现 (一)颅顶部层面(图2-1-1)颅顶部颅骨不显颅腔,颅顶中央呈椭圆形的高密度区为颅顶部中央全层骨质显影,外周部分密度较低是因在层面内的骨质向外逐渐变薄,同时存在部分容积效应的结果。 (二)颅盖上部各层面(图2-1-2)颅盖上部是指除颅顶部以外的颅穹结构。颅盖上部

    2、各层面中,居上位者颅环较小;居下位者颅环较大。特点是颅环分三层:中层密度较高,是全层骨质的显影;内、外两层的密度较低,是因层面内的骨质呈斜面,同时存在部分容积效应的结果,不应误为软组织影像。(三)颅盖下部各层面(图2-1-3)颅盖下部因骨结构与扫描层面垂直,故不出现内、外低密度的层次。颅环较厚的部位能区分出内、外板和板障。在较低层面上颅前壁内外板之间出现低密度的额窦。自颅前壁中央有向后突出的额内嵴,自颅后壁中央有向前突出的枕内隆凸。在颅盖最低层面上,可见自颅环前外部向腔内突入的蝶骨嵴影和自颅环侧部向腔内突入的岩上嵴外端影。二、颅底骨的CT表现(一)眶板和鞍背层面(图2-1-4) 层面前段由额骨

    3、构成,其前缘系额鳞下部,额鳞内仍见低密度的额窦。自额鳞两侧部向后方延伸的三角形高密度区为额骨眶板,眶板后端的突出部为前床突,眶板后缘即蝶骨小翼。两侧眶板后部之间有蝶平面相连,蝶平面后缘与两侧前床突之间可见视神经管影。 蝶平面后方有游离的鞍背。鞍背呈横位,两端突起为后床突。鞍背与鞍结节之间的空间为垂体窝。颅侧壁向内的小突起为岩上嵴外端,颅后壁中央有枕内隆凸上延的枕内嵴。 (二)蝶鞍和岩锥上部层面(图2-1-5)层面前段中部为鼻腔上部,两侧为眶腔。鼻腔前为较厚的鼻骨,两侧与眶腔之间隔以很薄的纸样板,后界为蝶鞍。鼻腔上部的中线上有鼻中隔,两侧为筛窦。眶腔呈锥形,眶外壁由颧骨和蝶骨大翼构成,眶内壁即纸

    4、样板。眶腔后端直接后延的管状影系眶上裂内段显影。鼻腔后方有蝶鞍,蝶窦因发育情况不同而有多种表现。在蝶鞍后外侧有岩锥上部影,其尖朝前内,与蝶鞍相邻,其底朝后外,与颅侧壁相连。岩锥内段由骨松质构成,显较低密度影。中段由内耳构成显高密度影,但其后内侧部有密度较低的内耳道影,其开口即内耳门。岩锥外段充满气房,故显低密度影,其中接近内耳的最低密度区为鼓室上隐窝。蝶鞍与两侧岩锥的后方为颅后窝。岩锥后缘与侧壁之间的转折处常显向外的凹窝为乙状沟,颅后窝后壁的中央仍见枕内嵴。 (三)蝶鞍和岩锥中部层面(图2-1-6)蝶鞍较低层面出现两侧部。蝶鞍侧部是相当于颈内动脉沟经过的部位,其后端有前凹的切迹,是颈内动脉沟后

    5、端的显影。岩锥体积最大,岩尖已接近蝶鞍,并与颈内动脉沟后端和蝶鞍共同围成破裂孔。岩锥内部结构仍可分为三段,其中内、中两段的表现与前一层面相似,唯外段的低密度区扩大。外段伸向内耳结构前方的部分为鼓室本部,由鼓室再向内侧伸出的细管为咽鼓管。其余部分仍为乳突气房,但其范围较前一层面有明显增大。 (四)颅中窝底层面(图2-1-7)层面前段中央仍为鼻腔,两侧为眶腔,但眶腔已见缩短,眶尖部的细小骨管已是眶下裂内端影。层面中段的中央为蝶窦,其后壁为斜坡,斜坡两侧有向后外伸出的小椭圆形突起是颈静脉结节。中段两侧显三角形较高密度区,其前外部属颅中窝底,后内部属岩锥。岩锥外半内出现外耳道,其外端开口为外耳门,内端

    6、膨大为鼓室,由鼓室伸向前内的细管为咽鼓管。颅中窝底实为蝶骨大翼下部显影,因其骨面高低不平,常有密度不均的表现。其前外缘是颞下窝底,前内缘由蝶骨大翼上部的内缘和蝶鞍外缘构成,后缘邻岩锥。后缘(相当在咽鼓管前方)有卵圆孔和棘孔的低密度影。本层面的后段为颅后窝,仍可见枕内隆嵴等结构。 (五)颅底外面层面(图2-1-8)层面前段中部仍为鼻腔,两侧部有眶腔。鼻腔后方与咽通连,中线上有鼻中隔。眶腔变小,其后方的上颌窦上部影相应增大。层面中段中央围绕犁骨翼后方和两侧的低密度区为咽腔,咽腔两侧有蝶骨翼突,呈三边形的骨环,环内的低密度区为翼突窝。翼突根前面与上颌窦后壁之间有横行裂隙即翼腭窝。翼突根外侧是蝶骨大翼

    7、下部,沿其内缘仍可看到卵圆孔和棘孔。蝶骨大翼后外可见颞下颌关节,关节窝内有下颌关节突,其前方为颧弓,其后方有岩锥下部,岩尖与翼突根和枕骨基底部之间围成破裂孔。岩锥内半由骨松质显影故密度较低,岩锥外半主要由颞骨鼓部显影而密度很高。岩锥外侧的膨大部为乳突,乳突内有大小不等的乳突气房。层面后段由枕骨构成,中央有枕骨大孔,大孔前方为枕骨基底部,大孔前外缘上有密度稍高的枕骨髁,枕骨大孔两侧为枕骨侧部,侧部前缘有颈静脉孔。三、面颅下部的CT表现 (一)上颌窦中部和下颌颈层面(图2-1-9)此层面颅底结构大部分已不显影,鼻腔仍有延续,两侧上颌窦明显加大。层面前段中部为鼻腔,两侧为上颌窦。鼻腔后界与咽腔相通,

    8、两侧壁以较薄的骨板与上颌窦相隔。鼻腔中线上的鼻中隔已是其下部,其前段为软骨密度较低,后段由犁骨构成而密度较高。鼻中隔两侧为下鼻甲,下鼻甲与鼻腔侧壁之间为下鼻道。上颌窦已显其最大面积,颧骨后方和上颌窦外侧为颞下区范围。层面中段的上颌窦后方有翼突影,翼突外侧的颞下窝内有下颌骨冠突尖影,其后方为下颌颈。层面后段中部是枕骨大孔及其周围结构,两侧部显颞骨乳突断面影,因有乳突气房而显低密度。乳突前内方可见颞骨茎突的高密度断面影。 (二)硬腭与上颌窦下部层面(图2-1-10)层面前段中部呈骨松质密度的部分为硬腭影,在硬腭两侧有上颌窦下部影,常呈三角形或椭圆形。层面中段外侧前后纵行的骨板是下颌支,其前缘较薄,

    9、后缘较厚,外缘平坦,内缘中部隆起,隆起后方的凹陷是下颌孔。层面后段可见环椎影,紧靠环椎前弓后方的圆形高密度影为枢椎齿突。 (三)上颌牙槽和下颌支层面(图2-1-11)层面前半显示高密度马蹄形的上颌牙槽弓影,牙槽内的牙齿与周围的骨质较难区分。在上颌牙槽后外有游离的下颌支影。本层面后半主要显示枢椎结构。(四)下颌骨层面(图2-1-12)层面前半显示下颌骨影,其中部为马蹄形者的下颌牙槽和牙齿影,牙槽后端外折的部分为下颌支。在偏低层面上只显下颌体,下颌支消失。该层面后半显示第三颈椎影。第二节 硬脑膜的CT表现一、上矢状窦中段(图2-2-1)在大脑半球顶部层面上,两半球顶部间纵行的条状高密度结构为上矢状

    10、窦中段影,前后端与颅环前后壁相连。二、全长大脑镰(图2-2-2) 在颅盖上部层面中出现全长大脑镰。大脑镰前半较细,后半略宽。前后端与颅环前后壁相连处呈三角形,是上矢状窦前部和后部的断面影。一侧半球内有占位性病变时,大脑镰可向对侧移位。三、大脑镰前后段(图2-2-3) 大脑镰前段纵行于两侧半球额叶之间,显影呈细线状,前端与颅环前壁相连,后端游离于胼胝体膝部前方。大脑镰后段纵行于两侧大脑半球后部之间,显影较宽且密度增高,后端的三角形高密度影为强化后的上矢状窦后部断面影。四、 V型小脑幕 在小脑幕顶尖平面至窦汇平面的范围内由上而下可分别出现长Y型、宽Y型和V型小脑幕影。根据所属结构不同,把Y型硬脑膜

    11、影对称的前部叫作幕部,把单一的后部叫作镰部。扫描层面偏高时,所显示的Y型硬脑膜影的幕部较短,镰部较长,称为长Y型(图2-2-4)。扫描层面偏低时幕部较长,向两侧展开的距离也较大,而镰部缩短,称其为宽Y型(图2-2-5)。若扫描层面再低,正好通过窦汇,则镰部消失,幕部直接与后方的窦汇相连,称其为单纯V型(图2-2-6)。在横断扫描层面上,两侧幕部之间所夹的脑实质是幕下的小脑结构,在小脑幕两侧是幕上的大脑结构。了解这种关系对病变的定位有实际意义。五、双峰型小脑幕(图2-2-7) 在扫描层面正好通过窦汇下方时,只有小脑幕内上部的下份显影,CT影像为两个尖端朝前的长三角形致密区,好似一对并列的山峰,称

    12、为双峰型小脑幕影。在双峰型小脑幕影内缘之间所夹的脑实质是幕下的小脑蚓部,在双峰型小脑幕影外缘以外的脑实质则是幕上的大脑结构。在双峰型小脑幕影内,为幕上和幕下结构的重叠。六、八字型小脑幕(图2-2-8) 在扫描层面横过小脑幕两侧外周部的前份时,可显八字型小脑幕影。八字型小脑慕影位于相当岩锥位置的稍后方,呈斜向外后的长带形较高密度影,两侧对称共成八字型。在八字型小脑幕以前的结构为大脑,以后的结构为小脑。七、切迹型小脑幕(图2-2-9) 所谓切迹型小脑幕,是在宽Y型小脑幕的基础上同时显示出小脑幕切迹缘向前延伸至前床突的部分。在切迹型小脑幕影两侧的脑组织都是幕上的大脑结构,在切迹以内的结构比较复杂,其

    13、中在鞍背后方的是中脑或脑桥,其后方才是小脑蚓部。八、岩床突韧带(图2-2-10) 在平前、后床突和岩上嵴的CT层面上,强化后的硬脑膜可显示出一条由岩上嵴内端向内连于前、后床突的致密索状影,称岩床突韧带。岩床突韧带是小脑幕前下部和切迹缘前段的显影,此韧带前方为大脑颞叶,后方为脑桥基底部。 第三节 脑池的CT解剖、枕大池和小脑溪(图 2-3-1)枕大池的大小常有很大差异。枕大池位于枕内嵴前方,可呈三角形、四边形或不整形的低密度影,常被由枕内嵴散射的伪影敝盖而显示不清。枕大池前端的窄隙即小脑溪,小脑溪前端与第四脑室通连。二、脑桥池和桥小脑角池(图 2-3-2)脑桥池沿蝶鞍或鞍背和两侧岩床突韧带后方呈

    14、弧形带状低密度影,后界为圆隆的脑桥前面。在强化的CT片上,可见池中央有圆点状的基底动脉断面影。在偏低层面上,脑桥池更宽,其两端称为桥小脑角池,位于内耳门内侧。桥小脑角池内有面神经和位听神经通过,但一般不显影。三、鞍上池(图2-3-3、4) 鞍上池是蝶鞍上方的交叉池、脚间池或脑桥池前部在轴位横断扫描时的共同显影,常显示为五角形或六角形。鞍上池前角前伸于两侧大脑额叶之间,延续至终板池。两前侧角向外伸延于额、颞两叶之间,并通连大脑侧裂池。两后侧角向后延续为中脑与大脑之间的环池。如有后角则系中脑脚间窝的显影。在鞍上池内有时可见鞍背上端的高密度影,池前部可出现视交叉或视束影,池中部可出现小圆形的垂体漏斗

    15、影。四、环池(见图 2-3-5) 环池绕行中脑两侧,呈弧形低密度影,其前端与鞍上池后侧角相连,后端与四叠体池相接。环池内界为中脑大脑脚,外缘由大脑海马回围成。五、四叠体池(图 2-3-6) 四叠体池显影为一凹面向前的弧形低密度带,其前界为中脑的上丘或下丘,后界为小脑的中央小叶。六、大脑侧裂池(图 2-3-7) 大脑侧裂池典型的表现是呈一横置的Y形低密度裂隙影,主干自蝶骨嵴的后方开始,向内伸入脑实质,很快分为前、后支。前支较短伸向前内,后支较长伸向后方。前后两支共同构成侧裂底,侧裂底可勾划出位居其内侧的脑岛外形。侧裂池主干前方为大脑额叶,后方为大脑颞叶。七、终板池(图 2-3-8) 终板池常与四

    16、叠体池或大脑大静脉池同层显影,该池位居第三脑室下部前方,呈矢状位的裂隙,其两侧为大脑额叶,前端与大脑纵裂延续,后端以终板与第三脑室下部相隔。因终板较薄,所见终板池多与第三脑室下部彼此相通。八、大脑大静脉池(图2-3-9) 大脑大静脉池在第三脑室上部与长Y型小脑幕影之间,呈菱形低密度区。池前部有密度较高的松果体显影,池后部有大脑大静脉,增强后显示出高密度影,并与后方的直窦相连接。九、中间帆腔(图2-3-10) 中间帆腔又称第三脑室上池,显示为尖端朝前的三角形低密度区。其两侧缘为穹窿或背侧丘脑影,其后缘为胼胝体压部。十、大脑纵裂池(图2-3-11) 大脑纵裂池是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低密度裂隙影,因池

    17、内有大脑镰插入,故大脑纵裂池并列成对。 第四节 脑室的CT解剖、侧脑室顶部(图 2-4-1) 侧脑室顶部分居左右半球的髓质内,呈长梭形低密度影。两侧脑室顶部之间在偏高层面中可见大脑纵裂,在偏低层面中两侧脑室顶部之间有胼胝体体部上份。二、侧脑室体部(图 2-4-2) 侧脑室体部为大脑半球内的低密度影,呈香蕉状,左、右侧脑室的凸面相贴共成X形。在两侧脑室之间有较致密的中隔,其前段较细为透明隔,后段较宽为穹窿。侧脑室外侧有密度较高呈长梭形的尾状核体部影。三、侧脑室前角和三角区(图2-4-3) 侧脑室前角居大脑前半中线两侧,后段的腔影较宽且左右并列,前段展开并有尖端。两侧前角前方以胼胝体膝部为界,外界

    18、由尾状核头部构成。两侧前角后段之间的致密线为透明隔。婴儿的两侧透明隔之间常见低密度的透明隔间腔,腔内充有脑脊液,又称第五脑室。在大脑半球后半,中间帆腔后侧角外侧有三角形低密度影为侧脑室三角区。三角区前界为密度较高的丘脑后缘,外界被大脑髓质围绕,后内界为胼胝体压部纤维的向后延伸。三角区内常见脉络丛影,如有钙化则更为明显。四、第三脑室上部(图 2-4-4)脑实质中央有第三脑室上部的低密度影,呈一位居中线的矢状腔隙,两侧由丘脑围成,前端界以穹窿,后端有松果体。第三脑室上部前端以室间孔通左右侧脑室前角后端。五、第三脑室下部(图 2-4-5)第三脑室下部是第三脑室上部向前下方的延伸。第三脑室下部仍位于脑

    19、实质中部的中线上,也呈较窄的矢状低密度影,但比上一层面中第三脑室上部的位置明显前移。其两侧壁为丘脑下部,后界是中脑,前界是终板。六、侧脑室下角(图2-4-5)侧脑室下角大部分腔隙较扁,因部分容积效应而多不显影。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位置与鞍上池在同一层面,显影时表现为小三角形低密度影,位于鞍上池影两侧的脑实质内。其三角影的内后缘系海马结构,位于三角影前缘前方的是杏仁核。七、第四脑室中部(图2-4-6)第四脑室中部常与蝶鞍或脑桥池在同一层面上出现,位于颅后窝中央,呈一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菱角形低密度影,其两侧向后延伸的尖端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第四脑室中部前缘由菱形窝围成,后缘为小脑蚓部。八、第四脑室下部

    20、(图2-4-7)第四脑室下部位于颅后窝中央,呈一较小的菱形或三角形低密度影。第四脑室下部的前界为延髓的菱形窝底,后界为两侧小脑扁桃体。第五节 脑实质的CT解剖一、大脑顶部层面(图2-5-1)两侧大脑半球被大脑镰分割。半球中部有平行的中央前、后回,在中央前、后回之间的低密度沟影为中央沟,中央前回前界的低密度沟影为中央前沟,中央后回后界的低密度沟影为中央后沟。中央前沟以前的不整形沟回都属额上回,中央后沟以后的不整形沟回都属顶上小叶。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中央沟以后的部分是顶叶。二、半卵圆中心顶部层面(图2-5-2)大脑半球内有前后纵行但多弯曲的带状髓质影,即半卵圆中心顶部。半卵圆中心顶部可分为前

    21、、中、后三段。由中段向外发出两条横行的髓突为中央前、后回髓突。由前段发出额上回髓突。由后段向后外发出顶上小叶髓突;向后内发出楔前回髓突;向内前的为旁中央小叶髓突。各髓突与其周围的皮质共同构成同名的脑回。可以中央沟和旁中央小叶髓突为界,前方为额叶,后方为顶叶。三、半卵圆中心层面(图2-5-3)大脑半球中央的髓质增多成半卵圆中心。自半卵圆中心向四周发出许多髓突,自中段向外发出两支平行的髓突为中央前、后回髓突,向内发出扣带回髓突。自前段向前内发出的髓突是额上回髓突,向前外发出的髓突属额中回髓突。自后段向后发出顶上小叶髓突,向后内的分支为楔前回髓突,向后外发出的髓突则是顶下小叶髓突。以中央沟或在中央前

    22、、后回髓突之间作一横线,此线以前为额叶,以后为顶叶。四、侧脑室顶部层面(图2-5-4)半卵圆中心呈橄榄形低密度区,半卵圆中心内有前后纵列的带状低密度影是侧脑室体部顶端影。两侧半卵圆中心中段有髓质相连,该髓质是胼胝体顶部,它使大脑纵裂分为前后两段。半卵圆中心向四周发出许多髓突。由中段发出两条横行向外的中央前、后回髓突。自前段向前内的分支都是额上回髓突,向前外的髓突为额中回髓突。自后段向外发出的髓突为缘上回髓突。由半卵圆中心后端向后延伸为一条大髓突干,大髓突干末端向后、内的分支都为枕叶髓突,向后外的分支都属顶下小叶髓突,向后内伸至半球内侧面的小分支为楔前回髓突。另外,如层面上两侧半球完全分开,可见

    23、由半卵圆中心中段向内发出扣带回髓突。如层面上已出现胼胝体顶部,则由半卵圆中心前、后段分别向内发出短小的扣带回髓突。在中央前、后回髓突间作横线,横线以前为额叶,以后为顶叶。另在大髓突干向后、向内发出分支的起始处作一横线,横线以前的部分为顶叶,以后的部分为枕叶。五、侧脑室体部层面(图2-5-5)大脑半球内出现呈香蕉状的侧脑室体部影,两室影中段彼此靠近成X形。侧脑室体部之间有中隔,中隔前段为透明隔,后段为穹窿,侧脑室外缘有密度较高的尾状核体。两侧脑室前段左右分开,其前缘有连系两侧半球的胼胝体膝部影。两侧脑室后段也左右分开,其后缘也有连系两侧半球的胼胝体压部影。由于侧脑室和大脑基底灰质核团的出现,半卵

    24、圆中心的髓质被分割并向四周推移成独立的几部分,故将本层面及以下各层面统称为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下部中段发出中央前、后回髓突。半卵圆中心下部前端向前发出额上回髓突,向前外发出额中回髓突,向外发出额下回髓突。半卵圆中心下部后端向外发出缘上回髓突,向后内发出大髓突干。自大髓突干末端向后的分支为枕外侧回髓突,向内的分支为楔回髓突,两者共同构成枕叶的范围。由大髓突干向外的较大分支为角回髓突,居缘上回与枕叶髓突之间。由大髓突干向内的分支为楔前回髓突,居楔回髓突的前方。在中央前、后回髓突间画横线,横线以前属额叶,以后为顶叶。另在楔回和枕外侧回小髓突发出处前方画一横线,此线以前为顶叶,以后为枕叶。六

    25、、中间帆腔层面(图2-5-6)侧脑室体部已消失,只见其前角和三角区。两侧前角居脑前半和中线两侧,共同合成蝴蝶形低密度影。在两前角后段之间有透明隔和穹窿。在前角后方,中线两侧有椭圆形密度较高的丘脑,两侧丘脑之间的三角形低密度区为中间帆腔。在侧脑室前角外侧有椭圆形灰质团为尾状核头,在尾状核头和丘脑外侧有三角形灰质团为豆状核。这些核团之间开口向外的“V”字形髓质带即内囊。此外,豆状核外侧另有较细的髓质带为外囊,在外囊外侧还有细长的屏状核,但它往往与其外侧的脑岛皮质不能区分。脑岛是隐藏在额顶叶盖部深面的皮质结构,以侧裂底相隔。 内囊和外囊前端向前与胼胝体膝部的外端会合成额叶髓质,是中半卵圆中心前端向下

    26、的延续。内囊和外囊的后端向后也与胼胝体压部外端会合成顶枕叶髓质,是半卵圆中心后端的向下延续。由额叶髓质向前内发出的突起为额上回髓突,向外前发出的突起为额中回髓突,向外后发出的突起为额下回髓突。另外,在胼胝体膝部前方自额叶髓质向内发出扣带回前部髓突。由顶枕叶髓质向外前发出缘上回髓突,向后延续为大髓突干。由大髓突干向外后发出角回髓突,向后发出枕外侧回髓突,向后内伸出楔回髓突,向内发出楔前回髓突和扣带回后部髓突。在额顶叶盖部的前、中两份之间作横线,横线以前为额叶,横线以后为顶叶。另外在枕外侧回髓突和楔回髓突发出处另作横线,此线以前为顶叶,以后为枕叶。七、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图2-5-7)本层面与上一层

    27、面的影像很相似,但也有一些结构上的改变。侧脑室前角已成凹面向外的细弧形低密度影。两丘脑之间为第三脑室上部,其前端有时可见室间孔,后方有大脑大静脉池。由于大脑大静脉池出现而使胼胝体压部消失。额顶叶盖部被颞叶盖部所取代。在侧脑室三角区外侧的髓质区是前一层面中顶枕叶髓质向下的延续,在本层面上称为颞枕叶髓质。由颞枕叶髓质向前外发出颞上回髓突,向后延为大髓突干并伸向半球后端。由大髓突干向外发出颞中回髓突,向后的分支为枕外侧回髓突,向内的分支为楔回髓突。由大髓突干前段向内发出舌回髓突,向内前发出穹窿回峡髓突。平大脑外侧裂前端作横线,前方为额叶,后方为颞叶。楔回髓突和枕外侧回髓突所占的区域为枕叶。八、第三脑

    28、室下部层面(图2-5-8)侧脑室前角和三角区不再出现,侧脑室下角因腔隙较扁、位置倾斜和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常不显影,只在脑积水时可见。第三脑室下部仍为一位居中线的狭细腔隙,但较上一层面之第三脑室上部已明显前移。第三脑室下部的侧壁为下丘脑,前界为终板,后端邻脚间池,脚间池与四叠体池之间的脑实质为中脑。在第三脑室下部与大脑脚底之间的三角区是下丘脑,其前方有尾状核头下部,其后外有豆状核壳下部,豆状核壳外侧仍见外囊,外囊以外的脑实质内可见低密度的大脑外侧裂底。由侧裂底可勾划出其内侧的脑岛外形。侧裂底以外的结构为颞叶盖部。尾状核头前方为额叶髓质,中脑外侧仍有颞枕叶髓质。此外,在中脑与颞枕叶髓质之间的区域

    29、系海马和海马旁回的共同显影,其中居大脑脚外侧的部分属海马,居四叠体外侧的部分为海马旁回。大脑外侧裂前端以前的皮、髓质都属额叶,以后的皮、髓质都属颞叶。在强化CT片上,四叠体池后方可显宽Y型或双峰型小脑幕影,幕影外侧的脑组织为大脑,两幕影之间的脑组织为小脑。九、鞍上池层面(图2-5-9)该层面出现的典型结构为鞍上池。鞍上池前角向前延伸为终板池和大脑纵裂池,并以它们分隔左右两侧的额叶。鞍上池的前外侧角向外延为大脑外侧裂的起始段,以此分界其前方的额叶和后方的颞叶。鞍上池的后外侧角向后延为环池,以此分隔内侧的脑干和外侧的颞叶。在鞍上池前缘前方,大脑纵裂与大脑外侧裂之间的脑实质都是额叶。在鞍上池侧缘和环

    30、池的外侧,即在大脑外侧裂始段与八字型小脑幕前缘之间的扇形脑组织都属大脑颞叶。颞叶靠近环池的部分为海马旁回,靠近鞍上池侧缘的部分为钩。在靠近颅侧壁的部分,前份属颞上回,后份属颞中回,有时最后还有颞下回。此外,在海马回钩外侧常显小三角形较低密度区为侧脑室下角的前端,其室腔前方有杏仁核。在鞍上池后方,两侧环池之间的脑干常是中脑下丘层面,其前缘显大脑脚底,后缘为下丘。颅后窝内可见双峰型或八字型小脑幕影,幕影前方是大脑,幕影后方全是小脑结构。、第四脑室中部层面(图2-5-10)本层面内出现高密度影的眶板、鞍背和岩锥。两侧眶板之间有长方形的颅前窝中部显影。颅中窝中部的垂体窝显低密度影,颅中窝侧凹内有大脑颞

    31、叶。颅后窝内的结构比较复杂。在鞍背后方有低密度的脑桥池影,池中央常显基底动脉。在颅后窝中央有菱形的第四脑室中部低密度区,在颅后壁中央前方还有低密度的枕大池,在脑桥池与第四脑室之间为脑桥下部。脑桥前半为基底部,后半为被盖部,两侧伸向后外与小脑延续的部分为脑桥臂。第四脑室与枕大池之间为小脑蚓部,小脑齿状核居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后外,钙化时明显可见。、第四脑室下部层面(图2-5-11)此层面上颅前窝已不存在,代之以鼻腔和眶腔。颅中窝中部为蝶鞍,两侧凹已缩小。颅后窝仍较大。在蝶鞍后方有延髓上部,其轮廓略似蝶形。延髓影常被岩骨间透明带伪影横过,使其轮廓破坏。紧在延髓后方有一小菱形低密度区为第四脑室下部影。在

    32、第四脑室与后方的枕大池之间有低密度的小脑溪。小脑溪两侧为小脑扁桃体。由枕内隆凸向前散射的伪影较多,常使小脑显影不清。十二、小脑下部层面(图2-5-12)此层面上颅中窝已基本消失,颅后窝的前后径也明显变小。在颅后窝前壁上,两侧各有一后突的静脉结节,在颅后窝后壁中线两侧也有一对枕内嵴影,它们前后相对,把颅后窝分成中部和两侧部。在两侧静脉结节之间的脑组织为延髓下段,其后方即枕大池低密度区。外侧是小脑半球下部。 第六节 脑血管的CT解剖一、大脑血管的CT解剖(一) 鞍上池层面的血管表现鞍上池层面内的血管可因层面略有偏高或偏低而表现不同。若层面偏低则池影内主要显示左、右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断面,呈圆点状高密度影。若层面稍高则能显示较完整的基底动脉环(图2-6-1),可见自颈内动


    注意事项

    本文(第2章 颅脑的CT解剖.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