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西省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docx

    • 资源ID:10107706       资源大小:27.8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西省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docx

    1、山西省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山西省运城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 高三2013-02-03 17:44 山西省运城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第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君临天下,并且具有“天下媒体一网收,上天入地遍全球”的神通,一网打尽所有媒体间的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后的最大化。它可以将地球上任何一个点上的信息碎片,瞬间聚合成巨大的舆论风暴,席卷全世界。互联网还激活了每个人政治参与、意愿表

    2、达的潜能,率土之滨,均有博客,人人都可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痛斥互联网,认为其是万恶之源,是洪水猛兽,仿佛时下人心不古、万象浮躁的祸根都出在互联网,一件原本可以尘封永远的事情,现在不仅变成了网上置项的爆料,而且会惹来众声喧哗,万众围观,演变成可怕的舆论绑架,特别是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微博,穷追猛打的“人肉搜索”,就像无时不在的幽灵,大睁着数不尽的眼睛,时刻准备着向你扑来。互联网一路走来,网民们昂首阔步,问政、问责,公开质疑和挑战政府部门的权威,于是自然惹得某些官员怏快不快甚至恼羞成怒。 互联网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又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人怎么驾驭和利用。至于异质文化的渗透,更不必害怕。因为人们在

    3、接受信息的时候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建构,你想用你的文化化我,我也能用我的文化化你,关键看谁的东西更优越、更强大;如果你东西好,我拿来壮大我自己,到头来你没化掉我,我反而比你强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互联网的功能和特征有所认识,再来看其如何为我所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以其“互联互通、海量存储、相互链接”的强大功能,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后的最大化。信息传播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传播快。快如闪电,以秒计算。据新浪网统计,一条信息留存5分钟,就被转载437次,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早于官方。二是覆盖广。广如大海,空间无限。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跨越国家、地区的界线,像洪水恣肆迅速填

    4、平了所有的信息鸿沟,像弥天大网一样触及每一处角落。三是影响大。小事炒大,大事炒炸人们更乐见于双向的平视交流,点对点的互动,每个人几乎都可以自主获取信息,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与他人互通互联,与整个世界时接,互联网成了中国最自由的空间,无论政府还是群众,都可以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原本微不足道的弱势个体获得巨大的话语力量。四是作用强。新兴的网络媒体一经问世,便同亿万公众的社会生活乃至政治诉求紧密结合,是一种强大的舆论工具。正因为互联网这种与生俱来的巨大动员能力,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和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互联网已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渗透的“桥头堡”,其往往利用个案对我司法部门

    5、、政府机关妖魔化,进而攻击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瓦解政府的公信力。意识形态的风险正向我们步步逼近,我们应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辨识力。 (选自武和平互联网不是个坏东西,有删改)1下列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网一网打尽所有媒体间的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后的最大化,具有“天下媒体一网收,上天入地遍全球”的神通。 B互联网可以使地球上任何一个点上的信息碎片瞬间聚合成巨大的舆论风暴,并迅速扩散开来,甚至可能影响全世界。 C互联网激活了每个人政治参与、意愿表达的潜能,博客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发表自己的见解。 D。互联网上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微博,穷追

    6、猛打的“人肉搜索”。有人认为互联网是时下人心不古的祸根,被斥为洪水猛兽亦不为过。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民们昂首阔步,问政、问责,公开质疑和挑战政府部门的权威,某些官员则快快不快,甚至恼羞成怒。 B原本可以尘封永远的事情,现在一旦变成了网上置顶的爆料,就会惹来众声喧哗,万众围观,演变成可怕的舆论绑架。 C互联网对信息通信时代意义重大,它凭着“互联互通、海量存储、相互链接”的强大功能,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后的最大化。 D互联网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对信息的传播快如闪电,它上面公布的信息早于官方公布的信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7、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建构,因此异质文化不可能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更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B信息通信时代,信息传递像洪水恣肆迅速填平了所有的信息鸿沟,像弥天大网一样触及每一处角落,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 C互联网儿乎让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与他人互通互联,与整个世界对接,使原本微不足道的弱势个体获得巨大的话语力量。 D网络同亿万公众的社会生活乃至政治诉求紧密结合,是一种强大的舆论工具,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幼读书,粗晓大义。

    8、多谋略,精骑射。年十六,袭指挥同知。屡出塞有功,进指挥使。真铄反,遏黄河渡口,获叛绒丁广等,推掌卫事。关内回贼四起,倚南山,尚文次第平之。御史刘天和劾中贵廖堂系诏狱,事连尚文。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已,守备阶州,计擒叛番,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嘉靖元年,改宁夏参将。寻进都指挥同知,为凉州副总兵。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尝追寇出塞,寇来益众。尚文军半至,麾下皆恐。乃从容下马,解鞍背崖力战,所杀伤相当。部将丁呆来援,寇始退。尚文被创甚,乃告归。寻起故官。吉囊数踏冰入,尚文筑墙百二十里,浇以水,冰滑不可上。冰泮则令力士持长竿铁钧,钩杀渡者

    9、。九年,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王琼筑边墙,尚文董其役。且浚渠开屯,军民利之。寇略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尚文不从,劾解职。久之,起山西副总兵。寇由偏关趋岢岚,尚文转战三百里,破之,与子君佐俱伤。寻以总兵官镇延绥。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被赉,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尚文优将才,负气桀骜,所至与文吏竞。文吏又往往挫折之,以故弥不相得。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兵部请调之甘肃。帝不从,各夺其俸。二十一年,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后府事。其秋以总兵官镇大同,请增饷及马。兵部言尚文陈请过当,方被诏切责,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乞休,弗允,日相构。二十七年八月,俺答伏兵五堡旁,诱指挥顾相等出,

    10、围之弥陀山。尚文转战,次野口,伏突起。殊死战,斩其长一人。相持月余乃引去。录功兼太子太傅,赐赉有加。其年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周尚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文董其役 董:督察 B寇略西海 略:抢夺 C乞休,弗允,日相构 构:构陷 D录功兼太子太傅 录:记录5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尚文“多谋略,精骑射”的一组是( )(3分) 守备阶州,计擒叛番 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 浇以水,冰滑不可上 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 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乞休 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11、分) A周尚文多次参与平叛,战功卓著。在真铄反叛时,他堵住黄河渡口,俘虏叛贼多人;在回民叛乱时,他依次平定;守卫阶州时又设计擒拿反叛番贼。 B周尚文在御史巡视辖地突遭敌寇时指挥有方,除急忙分兵保护御史外,还亲率部下迎敌,最终打退了敌人。 C周尚文作战有方,多次受到朝廷奖赏。吉囊人犯,他筑墙防卫,让敌军无法攀登,还让士兵手持长竿铁钩钩杀敌人,他因此升任为署都督佥事,又充任宁夏总兵官。 D周尚文才能超群,但仕途不顺。镇守大同期间,其增加军饷及马匹的请求被兵部认为不够合理,遭受诏书严厉谴责,加上又与巡抚赵锦有矛盾,于是请求退休。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刘天和

    12、劾中贵廖堂系诏狱,事连尚文。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 (5分) 译文: (2)尚文优将才,负气桀骜,所至与文吏竞。文吏又往往挫折之,以故弥不相得。 (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姑苏怀古姜夔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8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为什么要先着意描绘一幅这样的画面?(5分) 答: 9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

    13、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李商隐锦瑟) (2)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3)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官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

    14、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

    15、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

    16、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

    17、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

    18、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

    19、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 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 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2)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

    20、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很现代的叶圣陶 说起“资深编辑”,前辈文人中,我首先想到叶圣陶。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逾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奈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所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

    21、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作为一个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其实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 他还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

    22、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来自清便舍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

    23、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 叶圣陶的主张和言论是很现代的。 话得说回来,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 叶圣陶写的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表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 叶圣陶文笔练迭,文章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

    24、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 1980年夏,叶圣陶老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个谦恭温良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竭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呜、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 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谕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 (选自光明日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25、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作为编辑,叶圣陶要求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标注“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B第一次见面,叶圣陶就向作者提到当前出版物错字很多的现象,体现了一名资深编辑,的工作作风和对出版事业的关注。 C叶圣陶是最早把速读、易读法这种现代阅读方法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强调,略读以训练读书为目的,比精读更重要 D文章以“很现代的叶圣陶”为题,一方而说明叶圣陶的许多言论和主张是很现代的,另一方面也是赞扬叶圣陶始终关注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 E文章运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叙述,介绍了叶圣陶在很多领域的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他的敬仰之情。2作为名作家,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3文末,作


    注意事项

    本文(山西省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