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语文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

    • 资源ID:10105599       资源大小:86.79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

    1、高中语文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教学要点】1、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2、初步掌握有关文本研习的评点方法。【教学要点】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时的毛泽东胸怀大志,离家远走,求学四方,先后到过长沙、北京等地丰富了学识,成熟了思想,最终缔造了新中国,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而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最初的离家。其实千百年来,离家也正是人类的普遍行为。人们为什么要离家呢?离家之后的人生之旅是怎样的呢?学习前方也许你会有深深地思考。板书重点:“哲学思考”

    2、“研读方法”二、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 重点介绍曹文轩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比较大。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他写了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活元素美。2、文学观点。 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地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呢?还是让我们来品读文章吧。三、研习方法。 我们正在学习的这个专题向同学们介绍的研习方法是评点。评点最重要的是对话,是交流,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观照作者的文本,用作者的观点去丰富自己的学识,进而在批判地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评点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词语反复揣摩、比较。对话,就是交流,有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

    3、话,也有读者之间的交流,我们在学习时既要深入文本的背后,与作者对话;也是注重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四、具体研习。(一)第一部分: 这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成功的摄影散文不是对摄影作品呆板的解说,而是由图像本身引发的新的思考。前方,它的开篇引出一个什么话题呢? 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正是本文要谈的话题。(二)第二部分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课文是作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无家时,离家是种习性;有家时,依然还要离家。2、为什么要描述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明确:能更直观地表现迁徙是习性,前方对动物的诱惑。

    4、通过置换表明:离家由来已久,深深地融入到生命之中,离家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原始社会人类茹毛饮血,居无定所,在不同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有部落首领带领大家迁徙的传说。如犹太民族领袖摩西,土尔扈特人领袖渥巴锡。3、有家时的离家其实根子里还有欲望,只是生活的复杂让离家的原因又丰富了内涵。为什么样有家时还离家呢? 明确:5、6、7各段的第一句虽然句式并不一致,但却都是本段的总领句,恰恰表明了离家的原因。(同学们熟悉第一、第二、第三式;但这是写散文,不是写报告)4、因为各种原因的离家最终的追求是什么? 明确:获得生命的快感,满足虚荣心;获得自由;为了一个梦想。 细究:你为什么要离家呢? 为什么要用“逃离”呢

    5、?用“离开”好不好?逃离可恰当地说明家对自己的压迫之深,离家是出于对自由的向往,是令人激动的欢欣。(胜利大逃亡来形容大休)再次明确:离家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精神的愉悦与满足。5、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车”“船”。思考,与先前相比,人类的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8段) 明确:变的是离家的方式、手段、速度,不变的是离家的内涵。6、为什么人类总要离家,总要赶路?(9段) 明确: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7、人类的命运是什么?(10段) 明确:人生是一场苦旅。8、人生苦旅苦在何处? 境遇之苦,精神之苦。用钱钟书先生与丰子恺先生的类似场景作证明,表明作者观点的普遍意义。明天早晨,大家

    6、送李顾上车,梅亭只关心他的大铁箱,车临开,还从车窗里伸头叫辛楣鸿渐仔细看这箱子在车顶上没有。脚夫只摇头说,今天行李多,这狼(字“犭亢”输入者)家伙搁不下了,明天准到,反正结行李票的,不会误事。孙小姐忙向李先生报告,李无生皱了眉头正有嘱咐,这汽车头轰隆隆掀动了好一会,突然鼓足了气开发,李先生头一晃,所说的话仿佛有手一把从他嘴边夺去向半空中扔了,孙小姐侧着耳朵全没听到。鸿渐们看了乘客的扰乱拥挤,担忧着明天,只说:“李顾今天也挤得上车,咱们不成问题。”明天三人领到车票,重赏管行李的脚夫,叮嘱他务必把他们的大行李搁在这班车上,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

    7、大家一拥而上,那股蛮劲儿证明中国大有冲锋敢死之士,只没上前全去。鸿渐瞧人多挤不进,便想冲上这时候开来的第二辆车,谁知道总有人抢在前头。总算三人都到得车上,有个立足之地,透了口气,彼此会心苦笑,才有工夫出汗。人还不断的来。气急败坏的。带笑软商量的:“对不住,请挤一挤!”以大义晓谕的:“出门出路,大家方便,来,挤一挤!好了!好了!”眼前指点的:“朋友,让一让,里面有的是地方,拦在门口好傻!”其势汹汹的:“我有票子,为什么不能上车?这车是你包的?哼!”结果,买到票子的那一堆人全上了车,真料不到小车厢会像有弹性,容得下这许多人。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

    8、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辛楣的箱子太长,横放不下,只能在左右两行坐位中间的过道上竖直,自己高高坐在上面。身后是个小提篮,上面跨坐着抽香烟的女主人,辛楣回头请她抽烟小心,别烧到人衣服,倒惹那女人说:“你背后不生眼睛,我眼睛可是好好的,决不会抽烟抽到你裤子上,只要你小心别把屁股揞我的烟头。”那女人的同乡都和着她欢笑。鸿渐挤得前,靠近汽车夫,坐在小提箱上。孙小姐算在木板搭的长凳上有个坐位,不过也够不舒服了,左右两个男人各移大腿证出来一角空隙,只容许猴子没进化成人以前生尾巴那小块地方贴凳。在旅行的时候,

    9、人生的地平线移近;坐汔车只几个钟点,而乘客仿佛下半世全在车里消磨的,只要坐定了,身心像得到归宿,一劳永逸地看书、看报、抽烟、吃东西、瞌睡,路程以外的事暂时等于身后身外的事。汽车夫把私带的东西安轩了,入坐开车。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搞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训、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叹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汇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孙小姐从卒位上滑下来,鸿渐碰痛了头,辛楣差一点向后跌在那女人身上。这车声威大震,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忽然要休息了,汽车夫强它继续前

    10、进。如是者四五次,这车觉悟今天不是逍遥散步,可以随意流连,原来真得走路,前面路还走不完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欹斜摇摆地缓行着。每逢它不肯走境遇之苦引发精神之苦,那些富人们境遇是好的,却为什么有苦恼呢?因为境遇是相对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遇,也有不同的烦恼。本拉登撞飞机,烟台海边沉船,火车放毒气。这只是形象的说法,其实的说法只能是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而自然会产生了烦恼苦闷。因此,作者说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9、人有痛苦要向何方去呢?要回家。家是心灵的港湾。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

    11、精神上的归宿。正是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魂牵梦绕、愁肠寸断。让我们来欣赏一支曲子来体会这种摧心之痛。10、如果说思乡之情这是一种悲伤,使人欲哭无泪甚至潸然泪下,那么人生更大的非剧还在后面。是什么呢?来看课本。此家非物质的家,而是精神的家,精神的家又到哪里去寻呢?人生正是在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的家。(崔颢一说离家千里,一说离家十几里,可是都没有回家,因为那不是他要找寻的家。)因为人们内心不单纯是在追求物质,更是在追求一种心灵上得以慰藉的家园,由于这种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所以它是虚渺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

    12、种抽象的感觉,这种情形与现实生活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11、最后一段话回扣摄影作品,怎么理解。将要回家的,其实处在心灵的旷野;走向旷野的,远离了精神的家园。12、总结作者观点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类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永远在不断寻找着精神家园。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明确:有人,这种观点可以让人们全面地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总而让人类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完善;有人认为,精神家园的无法寻找,让人类永远处

    13、于痛苦状态中,自寻烦恼,不可提倡。五、巩固练习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古人认为杜鹃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都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六、课堂小结。“不动笔墨不看书”。这句话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老在湖南第一师范一再倡导的,青年毛泽东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老师的倡议。几乎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密加圈点和写眉批,或写读书笔记。韩昌黎全集,每天阅读一两个小时,并在上面认真圈点“此论颇精”“言之有理

    14、”,有的是“不通”“荒谬”。一个人讲的话不一定全对,也不一定全不对,何况古今不同时,事理多变化,我们不应该迷信古人,也不应该把古人全盘否定。伦理学原理,原文10万字,毛泽东在上面的读书批点就有1xx多字。因此,同学们在读书时应该多与文本展开对话,多作评点,方能有成就。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劝学三合一精品教案 鲁人版必修11 劝学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培养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

    15、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教学策略教学目标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聚焦重点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教学建议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

    16、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自主梳理1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通 )虽有槁暴( 通 , 通 )知明而行无过矣(

    17、通 )君子生非异也( 通 )2一词多义生君子生非异也( )蛟龙生焉( )一骐骥一跃( )用心一也( )利非利足也( )金就砺则利( )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神明自得( )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登高而招(高: )积善成德(善: )轻轻告诉你:每日。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游泳。名词用作动词。走。名词用作动词。高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形容词用作名词。4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

    18、义 )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轻轻告诉你:古义“检查”,今义“参考”。古义“强”,今义“疾病”。古义“借助”,今义“不真实”。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的简称”。古义“因为”,今义“使用”。5文言句式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轻轻告诉你: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6文学常识荀子共 卷,现存32篇,大部分是 所作,该书由 、 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

    19、文的进一步成熟。轻轻告诉你:20 / 荀子 / 论语/孟子7认识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于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8熟悉背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林立,相互进行辩难说理,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反对天命论,主张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就是阐述后天的学习能

    20、弥补认识的不足,从而鼓励人们努力学习。集思探究1解释文题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本文4段,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它们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课文重点在于阐述学习有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的作用,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懈地努力学习。2分析结构3重点详解(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4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提示:劝学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学习。文章节选部分共4个自然段。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总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3段论述“学”与“思”的关系,学习时借助外在条

    21、件的意义。第4段论述“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学习应有的“持之以恒”的态度。(2)劝学在语言有什么特点?提示:劝学在语言上通篇设喻,并且善于使用正反对比说理,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4难点突破课文的每组比喻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第1段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一个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接着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

    22、由此得出结论,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4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说明学习上的成就产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这一部分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5写作特色本文是阐述学习的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

    23、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

    24、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多维链接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串终始;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

    25、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实实在在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串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26、。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做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1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文章第2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3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

    27、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很多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

    28、用来说明事理的。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鳌”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的哲学思想中,“积”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

    29、砍砍削削(“积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第1、2段为例。除第1段及第2段结尾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

    30、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两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蚊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只有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31、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朗朗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 《前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