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三部分慧第十三章第十五章.docx

    • 资源ID:10099323       资源大小:39.13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部分慧第十三章第十五章.docx

    1、第三部分慧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十三章宁静的流水坐在这里 只是名与色现在,请注意听,别让你的心再其它事情上攀缘。想像这种感觉:你正独自坐在山上或森林里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有什么呢?身与心,如此而已,只有这两样东西。坐在这里的这个躯壳里所包含的一切,称为身,而此时此刻正在观察与思考的,则是心,这两者被称为色与名。名是指无行色的一切思想与感觉,或受、想、行、识等四蕴,都是名,它们没有行色。当眼睛看见行色时,行色就名为色,而觉知则称为名,它们合起来即称为色与名,或身与心。要了解此刻坐在这里的只有身与心,我们却将两者混淆在一起。若你想要平静,一定要知道它们的实相。在目前状态下的心未经训练,它是不净与不明的

    2、,并不是清净心。我们必须透过禅修,进一步训练这颗心。要增长禅定 无须将心封闭起来有些人认为,禅修是指以某种特别的方式打坐,但事实上,行、住、坐、卧都是禅修的工具,随时都可以修行。定的字面意义是心安住不动,要增长禅定,无须将心封闭起来。有些人试图藉由静坐或完全不受干扰来达到平静,但那就如死了一般。修定,是为了开发智慧与觉悟。定是心不动或心一境性,它是固定在哪一点上?它是固定在平衡点上,那就是它的位置,人们却试图藉由让心安静来禅修。他们说:我尝试坐禅,但我的心连一分钟也静不下来。前一刻它跑到这边,下一刻又跑到那边,我如何让它停止?你无须让它停止,重点不在这里,有移动的地方就生起觉悟。人们抱怨:它跑

    3、开,我就将它拉回来;它再跑开,就再将它拉回来。因此,他们就只是坐在那里与心拉来拉去。人们一直跟着感觉乱跑他们认为心在到处乱跑,但事实上它只是看起来好像在四处跑而已。例如,看看这间禅堂,你说:哦,它好大!事实上它移动也不大,它看起来是大或小,取决于你对它的认知。这间禅堂实际上就这尺寸,既不大也不小,但人们却一直跟着感觉乱跑。想得到内心平静的禅修,首先你必须了解平静是什么,若不了解它,你就找不到它。例如,今天你带了支非常昂贵的笔到寺院来,假设在来此的途中,你将笔放在前面的口袋里,但稍后拿出来放在其他地方,如后面的口袋。现在你摸前面的口袋它不在那里!你因为误解,对事实无知,而吓了一跳,结果就是痛苦。

    4、你对于遗失的笔始终耿耿于怀,误解造成痛苦。真遗憾!那枝笔是我前几天才刚买的,现在竟然掉了!但接着你又想起,啊,对了!当我去洗手时,将它放入后面的口袋。当记起这点时,虽然还未看到笔,你就感到好多了。你了解这点吗?你已转悲为喜,不再为笔而感到难过。你边走边摸后面的口袋,它就在那里。心一直都在欺骗你,现在看见笔,难过就平复了。这种平静,来自于看见问题的的因或苦因(集谛),一旦记起了笔就放在后面的口袋,苦就止息(灭谛)了。压抑烦恼 不能得到平静因此,为了得到平静,你必须思惟。人们通常所说的平静,通常只是平定内心,而非平定烦恼。烦恼只是暂时被压抑而已,就如同草被石头压住。若三、四天后,将石头挪开,不多久

    5、草就又长出来,草并未死,它只是被压抑住而已。坐禅的情况也是如此:心平定了,但烦恼并没有。禅定带来一种平静,但它就如石头压住草一般,都只是暂时的。要得到真正的平静,一定要开发智慧,智慧的平静就如同将石头放下,不再拿起它,就将它留在那里。草再也无法长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平静,将烦恼平定。通常谈到慧与定都认为是两件事,但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慧是定的动态作用,定则是慧的被动状态,它们从相同的地方生起,但方向与作用不同。就如这粒芒果,从青色的小芒果长得愈来愈大,直到成熟为止,过程中,它都是同一粒芒果,而非不同的芒果。小的、大的与成熟的芒果,都是同一粒,但它的状态在改变。在法的修行中,有种情况称为定,之后

    6、的情况则称为慧,但戒、定、慧就如同芒果,都是同一件事。任何情况下,在修行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说,永远都必须从心开始。你知道这颗心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它在哪里?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想去这里或那里,想要这个或那个,觉得好或不好,但心本身呢?好像永远无法知道。心是什么?心无行色,接收好与坏各种法尘的那个东西称为心。这就如房子的主人,主人待在家里不动,而客人前来拜访,他们是接待访客的人。是谁在接收法尘?谁在认知?谁放下法尘?是所谓的心。但人们看不见它,因此就胡思乱想。心是什么?它是脑袋吗?别如此混淆议题。那么,是谁在接收法尘?有些法尘它喜欢,有些则讨厌,那是谁?有谁在喜欢与讨厌吗?当然有,但你看不见

    7、它。我们以为它是自性,但它其实只是名法。不想觉醒而只想平静 永远学不到东西因此,要从安定内心开始修行,将觉知放在心中。若心觉醒,它就会平静。有些人不想要觉醒,只想要平静,一片空白的平静,因此永远学不到任何东西。若没有觉知者,修行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若没有长,就没有短;若没有对,就没有错。人们一直在学习,找寻善与恶,但对于超越善与恶的东西,则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对与错我只想得到对的东西,而不想知道关于错的。我何必呢?若你只想得到对的,不久之后它就会再度变错;对会导致错。他们学习长或短,但对于既不长也不短则一无所知。刀子有刀刃、刀背与刀柄,你能只拿起刀刃吗?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吗?刀柄、刀背与刀刃都

    8、是同一把刀的一部分,当拿起刀子时,同时得到三部分。同样地,若你拿起好,坏便会跟着来;若拿起快乐,痛苦便会跟着来。执著好而排斥坏,如此的修行是小孩子的法,它就如玩具。当然它也没错,你可以只拿这么多,但若你执著好,坏便会随之而来。这条道路的终点是迷妄,它并不好,若你不学习这点,就不可能解脱。举个简单的例子。若你有小孩,假设你只想喜爱他们,而永远没有厌恶,这是个不懂人性者的想法。若只想喜爱,厌恶便会随之而来。同样地,人们研究法以开发智慧,因此很仔细地研究善与恶,然后在认识它们之后,他们做什么呢?他们试图执著善,恶便随之而来。他们并未学习超越善恶之道,而这才是你应学习的。这些人说我要称为这个或我要成为

    9、那个,但他们从不说:我不要成为任何东西,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我。他们并未学习这个,他们只想要美好,得到它后,便在其中失去自己。然而,当事情变得太美好时,它就会开始变坏,最后人们只会在好坏之间来回摆荡。不想看见心的变化 怎可能增长智慧?训练心,直到它清净为止。你应修到多清净呢?若心真的清净,它就应超越善与恶,甚至超越清净。它结束了,那才是修行结束的时候。只有当你能让心超越快乐与痛苦的两端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平静。这是多数人永远学不会的课题,他们永远无法真的看见这点。别以为修心就是静静地坐着。有些人抱怨:我无法禅修,我根本静不下来。每次我一坐下,就会胡思乱想。我办不到,我的恶业深重,应

    10、先消除恶业,然后再回来尝试禅修。当然,试试看吧!看你的恶业是否能被消除。所谓盖,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事。每次坐禅时,心很快就会跑开。我们跟着它,试图带它回来,且再次观察它,然后它又跑开。这就是你应学习的!多数的人拒绝从自然中学习功课,就如顽童拒绝做家庭作业般,不想看见心的变化,这样怎么看你增长智慧呢?我们必须如此这般和变化共处。当知道心一直在变化,这就是它的本质时,我们就会了解它。假设你有只宠物猴,猴子就是没有定型,喜欢四处跳跃、乱抓东西。现在,你在寺庙里看见有只猴子,它也是活蹦乱跳,就如家里的宠物猴一样静不下来。但它不会造成你的困扰,不是吗?因为你是了解猴子的人。若我们了解猴子,就不会变成猴子;

    11、若你不了解猴子,自己就可能变成猴子!你了解吗?看见它乱抓东西,你便尖叫:喂,停止!且因而生气:那只可恶的泼猴!那你就是个不懂猴子的人。懂猴子的人了解,家里的猴子和寺里的完全相同。你为何要受它们影响而恼怒?当了解猴子是什么样子时,那就够了,就能得到平静。觉知感受 即在修行法平静就是如此。我们必须觉知感受,有些感受令人高兴,有些则令人讨厌,但那并不重要,那是它们的事,就如同猴子。我们应了解感受,并知道如何放下它们。感受是不确定的,是无常、苦与无我的。我们所感知的每件事都是如此,当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到感受时,我们如同觉知猴子般觉知它们,如此一来,就能得到平静。这些事一定存在,若没有感受,就无法

    12、增长智慧。对于真正用功的学生来说,愈多感受愈好。但许多禅修者却畏惧感受,不想面对它们。这就如同顽童不想上学、不想听老师的话,这些感受随时都在教导我们,当我们觉知感受时,就是在修行法。了解感受中的平静,就如同了解这里的猴子,当了解猴子的本质时,你就不会再被它们所困扰。法的修行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身边法的修行就是如此,它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法并不是关于高高在上天使之类的事,它就只和我们以及正在做的事有关。观察自己,有时快乐或痛苦,有时舒适或难过,有时爱或恨,这就是法,你了解吗?你必须去阅读自己的经验。在能放下感受之前,必须先觉知它们。当了解感受是无常的时,它们就不会困扰你。一旦感受生起,只要对自

    13、己说:嗯,这是不确定的事。当情绪改变时,嗯,不确定。你就能平静地对待这些事,就如看见猴子而不受影响一样。觉知感受的实相,即觉知法,放下感受,就能了解一切都必然是不确定的。在此所说的不确定性就是佛,佛就是法,法就是不确定性。凡是看见事物的不确定性者,就看见它们不变的实相。法就是如此,而那就是佛。若见法,就见佛;见佛,就见法。若你觉知事物的无常或不确定性,就会放下它们,不执著它们。你说:别打破我的杯子!你能让会破的东西永远不破吗?它迟早 破。若你不打破它。就有别人会;若其它人不打破它,就有一只鸡会!佛陀说,接收它。由于洞见这些事的实相,他看见这杯子已破,他的了解就是如此在未破的杯子里看见破掉的。每

    14、次在使用杯子时,都应省察他已破了,时间一到它就会破。使用这杯子时,好好照顾它,直到它从手中滑落砸碎为止。没事!为什么没事?因为你在它破掉之前就已看见它破了!我真的很喜欢这杯子,你说,我希望它永远不破。之后它被狗打破。我要杀了那只可恶的狗!你恨那只狗,因为它打破你的杯子。若你的小孩打破它,你也会恨他们。为何会这样?因为你已将自己封闭起来,水流不出去,你已筑起一座无法泄洪的水坝,水坝唯一的出路就是爆炸,对吗?当你建造水坝时,一定要预留泄洪道,当水涨得太高时,就能安全地泄洪。你必须有个像这样的安全阀,无常就是圣者的安全阀,若你有安全阀,就会得到平静。不断修行 以正念守护心无论行、住、坐、卧,都要不断

    15、地修行,以正念观照与守护心。只要心中有佛就不会痛苦,一旦心中无佛就会痛苦,只要你丧失无常、苦与无我的思惟,就会有痛苦。若能如此修行,那就够了,痛苦不会生起,若它真的生起,你也能轻易地摆平它,而这也会成为未来痛苦不再生起的因。这就是痛苦的终点痛苦不再生起。痛苦为何不再生起呢?因为我们已找到痛苦的因(集谛)。你无须再超越,这样就够了,在自己心中思惟这点。基本上,你们都应将五戒当作行为准则,无须先学习三藏,只要先专注于五戒即可。起初你会犯错,当意识到它时,就停止、回头,并重新建立自己的戒。你可能再次走错路,又犯另一个错,当意识到它时,立即重新整理自己。若你如此修行,则随时随地都会有正念。若时间适合坐

    16、禅,就去坐,但禅坐不只是坐,必须让心完全经验各种事,允许它们流动,并思惟它们的本质。应如何思惟它们呢?了解它们是无常、苦与无我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好漂亮,我一定要拥有它。那并不确定。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这时告诉自己:不确定!这是真的吗?当然,毫无疑问。但试试将事实当真:我一定要得到这些东西那你就偏离正道了,别这么做。无论你多么喜欢某件东西,都应思惟它是不确定的。有些食物看起来很可口,但你应该思惟,那并不确定。它可能看起来很确定、很可口,但必须告诉自己:不确定!若你想检验它是否正确,只要每天吃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就好,提醒你是每一天。最后,你将会抱怨:这不再那么好吃了。会想:其实,我比较喜欢另外

    17、那种食物。同样地,那也是不确定的!修行须从观察 自己身心的无常开始有些人坐禅,会一直坐到陷入恍惚,几乎就像死了一样,无法分辨东南西北。别如此极端!若想睡觉,就起身行禅,改变姿势,增长智慧。若真的累了,便休息一下,醒来就继续修行,别让自己陷入恍惚。你一定要如此修行,有理性、智慧与警觉。修行,从自己的身与心开始,了解它们都是无常的。当你发现食物美味时,将这点记在心里,一定要告诉自己:那并不确定!你必须先发制人,通常每次都是它先出手,不是吗?若不喜欢什么东西,你就会为它所苦。事物就是如此打击我们的,你永远无法反击!在一切姿势中修行,行、住、坐、卧你可以在任何姿势下感受愤怒,对吗?当在走路、坐着或躺下

    18、时,都会愤怒,你可以在任何姿势下感受贪欲。因此,修行一定要延伸到所有姿势,它必须前后一致,别只是装腔作势,要真的去做!在坐禅时,有些事情可能会生起,在它平息之前,另一个又冒上来。每次当这些事出现时,都只要告诉自己:不确定,不确定。在它有机会打击你之前,先出手。现在,这是重点。若知道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有的想法便都会逐渐放松。当省察每件通过事物的不确定性时,你会看见所有事件走的都是同一条路。每次任何事情生起,你都只需要说:哦,又来一个!若心是平静的,它就会如平静的流水。你看过平静的流水吗?就是那样!你曾看过流动的水与宁静的水,但可能从未来未看过宁静的流水。就在那里,就在思想无法带你达到的地方就

    19、在平静中,你能增长智慧。你的心会如流水,但它是宁静的,宁静而流动,因此,我称它宁静的流水,智慧会在这里生起。注释盖是指障碍,即五盖,是五种会障碍修定的烦恼贪欲(对欲乐的欲求)、嗔恨、昏沉与睡眠、掉举(散乱的心)与恶作(追悔)、疑。第十四章胜义当五比丘放弃佛陀时,他将此视为难得的机缘,因为他将能毫无阻碍地继续修行。五比丘放弃他,是因为他们觉得他已松弛修行,回复放纵。从前他矢志苦行,无论吃饭、睡觉等,都严厉地折磨自己。但后来他发现如此的修行是无益的,过去是出于我慢与执著而修行,误以世俗价值与自我为实相。例如,若有人为了获得赞誉而投入苦行,这种修行是世俗发心为了谄媚与名声而修行。以此动机的修行,便是

    20、误以世俗之道为实相。另一种修行方式名为误以我见为实相。你只相信自己和自己的修行,无论别人如何说,你都坚持己见,这便称为误以我(见)为实相。无论是以世俗或自我为实相,都只是盲目地贪著。佛陀了解这点,并了解这种修行并不如法,不符合实相的修行,因此修行并无结果,仍未断除烦恼。然后,他重新思考所做过的一切努力,那些修行的结果是什么?深入检视,他了解其中充满自我和世俗,其中并没有法,没有无我的洞见,没有空或彻底放下。仔细检视情况之后,佛陀了解到,即使他向五比丘解释这些事,他们也无法理解。那并非他能轻易传达给他们的事,因为他们还执迷于从前的修行方式和见解。佛陀了解他们会一直如此修行到死,也许甚至到饿死,仍

    21、一无所获,因为这种修行的发心是源自于世俗价值与我慢。身体并非贪欲或烦恼的来源在深入思考后,他了解正确的修行正道,即心是心,身是身。身体不是贪欲或烦恼的来源,即使你摧毁身体,也无法将烦恼摧毁,甚至绝食、不睡觉,直到骨瘦如柴,也无法断除烦恼。但五比丘对如此的方法深信不移,他们相信透过苦行定可断除烦恼。佛陀于是开始进食,饮食逐步恢复正常,并以更自然的方式修行。当五比丘看见佛陀改变修行时,便认为他已放弃修行,重新耽著欲乐。佛陀的了悟已更上一层楼,超越了表象,但五比丘却认为他是在向下沉沦,放纵欲乐。苦行的观念深植于五比丘的心里,因为佛陀过去就是如此教导与修行的,但现在佛陀已发现错误,并放弃它了。当五比丘

    22、看见佛陀恢复正常修行时,他们离开了他。就如鸟儿飞离无法再提供足够庇荫的树木,或鱼儿游离太小、太脏或太热的水池,五比丘放弃了佛陀。因此,现在佛陀可以专心思惟法义。他吃得更营养,且活得更自然;他让心就只是心,身就只是身。他不过度勉强自己的修行,只要足以放松贪、嗔、痴的钳制即可。从前他行走于两端,当快乐或喜爱生起时,他受诱惑而生起贪著,认同它而不愿放下,因此被困在其中,这是种极端。另一种极端是,过去和五比丘在一起时所修的苦行。他称这两种极端为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佛陀过去就陷入在诸行中,他清楚了解这两端皆非沙门之道。若执著它们,经常来回奔驰于两端之间,将永远无法成为觉悟世间者。现在,佛陀将注意力放在心

    23、本身和训练心上。自然的一切过程,皆是根据支持它们的因缘在进行。例如,身体感受疼痛、疾病、燥热与寒冷等,这些都是自然地发生,本身并无问题。事实上,是人们太过担心自己的身体,是邪见,导致他们太过担心与执著身体,而无法放下。我们只是身体的客人看看这间讲堂,我们建造讲堂,并宣称它是我们的。但蜥蜴来住在这里,老鼠与壁虎也来住在这里,我们总是驱赶它们,因为我们执著讲堂是我们的,而非老鼠或蜥蜴的。身体的疾病也是如此。我们将身体当作自己的家,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若头痛或胃痛,就会沮丧,而不希望有疼痛与痛苦。这些脚是我们的脚,手臂是我们的手臂,我们不希望它们受伤;这是我们的头,我们不希望它出任何差错。我们不惜

    24、任何代价,也要只好一切病痛与疾病。这就是我们被愚弄并偏离实相的所在。我们只是身体的客人,就如这间讲堂,它并非真是我们的,就如同老鼠、蜥蜴与壁虎,我们只是暂时的房客,但我们不了解这点。事实上,佛陀教导我们,身体里并无固定不变的我,但我们却执著它为自己,认为它就是我。当身体变化时,我们不希望它如此,无论别人如何说,都无法了解。若我直截了当地说这不是你,你们甚至会更糊涂,甚至因而更困惑,而你的修行只会更加深我见。因此,多数人并非真的了解自我,真正了解的人知道那东西既非我,也非我所有。这是指应根据它们的真实本质去观察诸行,知道诸行的真实本质,就是智慧。若不知诸行的真实本质,你就会和它们不睦,总是抗拒它

    25、们。那么,是放下诸行比较好,或试图反抗与抗拒它们比较好呢?然而,我们却祈求它们应允自己的愿望,寻找各种方法组织它们或和它们协商。若身体因生病而痛苦,我们不希望它如此,就会找出各种经典来读诵,如解结诵(Bajjhango)、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与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sutta)等。我们不希望身体痛苦,而想要保护它、控制它。这些经典很可能会变成某种形式的神秘仪式,为了除病与延寿等原因读诵它们,让我们更加陷入执著。事实上,佛陀的教导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楚,但到头来我们却读诵这些文字来增加愚痴。我们读诵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

    26、常,并非为了增加愚痴,而是为帮助与了解身体的实相,好让我们可以放下,并舍弃执著。学习法 不是为了增长我见这就成为割舍事物的读诵,但我们却常为延长为它们而读诵。或若觉得太长,就会尝试将它缩短,迫使自然能符合我们的愿望,这是愚痴。每个坐在这讲堂里的人都是愚痴的,不只读诵的人愚痴,听闻的人也愚痴,大家都愚痴!他们心里想的都是:我们如何才能避免痛苦?不知他们修到哪里去了?每次生病,那些知道的人并不认为有何奇怪,出生到这世上来就一定会生病。当佛陀与圣者们生病时,会吃药治疗,那只是在调整四界而已,他们不会盲目执著身体或神秘仪式等事,是以正见对治疾病,而非愚痴。若它痊愈,那它就痊愈;若它无法痊愈,那它就无法

    27、痊愈他们就是如此看待事物。据说现今佛教在泰国正欣欣向荣,但在我看来却已没落到谷底了。现在讲堂林立,随处可听到佛法,但他们却是错误地听闻即使资深的佛教徒也是如此。所以,人们是以盲引盲,只会带来更多的迷惑。那些人怎么可能超越痛苦呢?他们为了觉悟实相而诵经,却反而让自己更加愚痴。他们背离正道,一个向东,另一个向西,如何能与正道交会呢?两者甚至彼此无法靠近。他们诵经,是以愚痴而非智慧读诵;他们学习,是愚痴地学习;他们知道,是愚痴地知道。因此,最后他们是愚痴地行、愚痴地活,且愚痴地知道。事实就是如此。那么,教导呢?他们现在做的只是教导人变笨,他们说自己是在教人变聪明,是在传授知识,但当从实相的角度来看它

    28、,就会了解他们其实是教人误入歧途与执著假象。成立教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了解我是空的,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但人们来学习法,却反而增长我见,因此不想经历痛苦或困难,而希望所有事情都能恰如所愿。他们可能也想超越痛苦,而自我仍然存在,如何能办得到呢?破除表象 才能发现胜义假设我们拥有个贵价物,在它成为我们的所有物的那一刻,我们的心就改变了。现在,我可以将它收到哪里去呢?若我放在那里,很可能会被别人偷走。我们让自己陷入不安,试图找出一个地方来收藏它。心何时改变?就在得到那件物品的那一刻痛苦就在那时生起。无论将那件物品放在哪里,我们都不放心。无论站着、坐着或躺着,都惶惶不安。这就是苦,它在何时生起?就在我

    29、们意会自己得到某件东西的那一刻。在未得到之前并没有痛苦,它还未生起,因为还没有东西可以执著。我也是如此。若我们以我的观点去想,则身边的每件东西都会变成我的,迷妄便随之而来。关键就在于有个我;我们并未剥除表象,看见胜义。你们了解吗?自我只是个表象,必须剥除它,才能看见事物的核心,那就是胜义。只有破除表象,才能发现胜义。我们可用打壳子来作比喻。在能吃到米饭之前,必须先打壳子。去除稻壳后,才能得到里面的米粒。若不打壳子,就得不到米粒。就如一只狗睡在成对的稻壳上,它的肚子饿得咕噜作响,但它只能躺在那里想:我能到哪里找到吃的东西呢?当它饥饿时,放着成堆的壳子,四处去找残羹剩饭,即使就睡在成堆的食物上,却

    30、一无所知。为什么?因为它不能吃稻壳。食物就在那里,狗却无法吃它。我们可能有学习,若不照着修行,就会像睡在稻壳堆上的狗一样无知。那很丢脸,不是吗?现在也是如此,有米在,但它藏在哪里呢?是稻壳将米藏了起来,使狗无法吃它。其实胜义一直存在它藏在哪里?是世俗的表象覆盖了胜义。人们就坐在稻壳堆上,却无法吃它。换句话说,无法修行就是无法看见胜义,他们一再地执著表象。若执著表象,就是在蓄积痛苦,而受困于有、生、老、病与死。因此,没有别的事会障碍人,他们就是被困在这里。人们学习法,却无法洞见它的真实意义,那就如同躺在稻壳上的狗,无论学习多少法,若不修行,就看不见它。这也如同某些甜果子,虽然水果很甜,但一定要亲

    31、自品尝,才会知道是什么滋味。而那水果即使无人品尝,它仍一样香甜,只是无人得知而已。佛陀的法就是如此,虽然它是真实的,但对不知道的人而言,它并不真实,无论它是多么地卓越与美好,也都毫无价值。人们想追求快乐 心却制造许多痛苦人们为何会受到痛苦的影响呢?没人想要痛苦,然而,人们却一直在制造痛苦的因,彷佛四处在寻找它。人们心里想追求快乐,但他们的心却制造许多痛苦。只要如此观察就够了,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知道苦。我们不知道苦,不知道苦因、苦灭,以及灭苦之道。就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那样做。这些人都有邪见,却不认为这是邪见。一切会造成痛苦的说法、信念或作法都是邪见,若不是邪见,就不会造成痛苦,我们也完全不会执著快乐、痛苦或任何情况,而会让事情如流水般顺其自然,我们不会去控制它,只会让它顺着自然的路径流动。法流就像这样,但无明的心流却试图在邪见的形式下抗拒法。它虽然四处流动,能到处指出他人的邪见,却看不见自己的邪见。这点值得深入探讨。多数人都还被困在痛苦中,在轮回中流浪。若出现疾病或疼痛,只会想到如何消除它,希望它尽快停止,而不会认为这是诸行的正常方式。人们无法接受身体的变化,想尽办法要消除身体的病痛,然而最后还是输了,无法打败实相。一切终归坏灭,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部分慧第十三章第十五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