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植物学 习题汇总.docx

    • 资源ID:10092960       资源大小:118.29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植物学 习题汇总.docx

    1、植物学 习题汇总植物学 习题淀粉主要贮存在 B 。(07.2)A.有色体;B.白色体;C.叶绿体;D.高尔基体初生壁是B 。(07.9)A.相邻两细胞之间的细胞壁层;B.细胞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细胞壁;C.细胞停止生长后形成的细胞壁层;D.细胞停止生长后最先形成的细胞壁层胞间层/中层 主要成分是果胶质;位于相邻细胞的细胞壁之间。果胶质使细胞具有延展性。初生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质、及半纤维素和糖蛋白,为生活细胞所有。分裂活动旺盛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和分泌细胞都仅有初生壁。 次生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并常有木质素等。具有次生壁的细胞其内原生质体消失。为死细胞。位于初生壁内侧。植物体内一

    2、些具有支持、输导作用的细胞常形成次生壁,以增强机械强度。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区别的三大结构特征细胞壁、质体、液泡纹孔(10.5)纹孔是植物细胞壁上的结构单位。植物细胞在形成次生壁时,有一些部位不沉积壁物质,因此形成一些间隙,这种在次生壁形成过程中未增厚的部分称为纹孔。相邻两细胞之间的纹孔多成对存在,称纹孔对;纹孔对之间的质膜、初生壁、胞间层构成了纹孔膜,次生壁围成的腔称为纹孔腔。纹孔腔和纹孔膜构成了纹孔,根据纹孔的形状,把纹孔分为单纹孔和具缘纹孔(其次生壁穹出于纹孔腔上,形成一个穹形的边缘,从而使纹孔口明显减小)两种类型。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链中,电子来自哪里?(10.4;11.8)氧化磷酸化过

    3、程中ATP是如何合成的?(10.5)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酶催化,使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关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目前普遍接受的是P.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主要论点是底物氧化期间建立的质子浓度梯度提供了驱动ADP和Pi合成ATP的能量。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传递体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它们与蛋白质紧密结合而形成了3个复合体,这3个复合体除传递电子外,也起着质子泵的作用。线粒体基质的NADH传递电子给O2的同时,也三次把基质的H+释放到膜间间隙。由于内膜不让泵出的H+自由的返回基质,由此内膜外侧H+高于内膜内侧

    4、而形成跨膜PH梯度(PH),同时也产生跨膜的电化学梯度(E),这两种梯度变建立起跨膜质子的电化学梯度(H+),于是使膜间间隙的H+通过并激活ATP合酶,驱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08.10)植物的呼吸代谢具有多样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包括EMP(糖酵解途径)、TCA(三羧酸循环)和PPP(戊糖磷酸循环)、GAC等;EMP-TCA循环是植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分解的重要途径,而PPP和抗氰呼吸在植物体内呼吸代谢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植物衰老时PPP会增加,在植物感病时和跃变型果实成熟时,抗氰呼吸会加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途径是糖酵

    5、解。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的多样性。它包括主链细胞色素系统、抗氰支路等支路途径。呼吸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它包括细胞色素氧化酶、抗氰氧化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乙醇酸氧化酶。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和适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演化而成的,这种多样性的形成既满足了植物不同器官、组织对呼吸的需要,也增强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细胞周期(cell cycle)(10.3)细胞周期是指持续分裂的细胞从结束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并均等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较长)和分裂期(较短):分裂间期是物质准备和积累阶段,表现为细胞增大

    6、、营养物质增多;分裂期则是细胞增殖的实施过程。整个周期表示为:G1期S期G2期M期癌变的细胞以及特定阶段的胚胎细胞常常有异常的分裂周期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是 A 。(07.10)A.纺锤体把染色体牵引到细胞两极;B.纺锤体明显,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C.形成两个子核;D.出现两个子细胞。前期 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核膜消失;中期 纺锤体形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 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分别向两极移动;末期 染色体解螺旋成染色质,核仁、核膜重新出现,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胞质分裂在细胞分裂的晚后期和末期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是 A 。(10.3;11.2)A.孢子;B.孢子体;C.

    7、配子;D.配子体(10.3);A.孢子;B.配子;C.卵细胞;D.精细胞(11.3)高等植物减数分裂后,形成大孢子和小孢子。大孢子通过有丝分裂产生雌配子体,小孢子通过有丝分裂产生雄配子体,然后次雌配子体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卵细胞,雄配子体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精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配对的时期是 A 。(10.8)A.前期;B.中期;C.后期;D.末期前期I 可分为细线期、偶线期(染色体配对,称为联会,构成四联体)、粗线期(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重组)、双线期、终变期;复合组织(11.9)植物体内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与规律结合,共同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为复合组织。如周皮、木质部、韧皮部、维管束等

    8、。如维管组织就是一种复合组织,也是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特有的组织。维管组织分木质部和韧皮部两部分,韧皮部由筛管分子或筛胞、伴胞、韧皮纤维与韧皮薄壁细胞共同构成,其功能是运输有机物质,韧皮部的运输是双向的;木质部由木纤维、管胞、导管分子和木薄壁细胞共同构成,能运输水与无机盐,木质部的运输是单向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植物的分生组织有几种?各有什么特征?(10.2;07.1)请描述分生组织细胞的特征和其形成的结构。(10.9)(1)根据来源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原分生组织:位于根、茎生长点最先端,直接由胚细胞保留下来的具有持久而强烈的分裂能力,是其他组织的源泉。由

    9、顶端原始细胞及相邻的原始细胞层组成。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而来。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位于根、茎的顶端原分生组织后面。初生分生组织由原表皮(由它分化产生植物的表皮系统)、基本分生组织(由它分化产生植物的基本组织)、原形成层(由它分化产生植物的初生维管组织)构成。仍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其活动产生初生结构。是由未分化的原分生组织向完全分化的成熟组织过渡的组织类型。次生分生组织;由成熟组织细胞脱分化,重新恢复细胞分裂能力而转化成的分生组织而成,分布于有次生生长的植物器官中。次生分生组织由木栓形成层、维管形成层构成,其活动产生次生结构,引起所在器官的加粗生长。(2)根据位置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

    10、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茎的各级分枝的顶端,由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共同组成,其活动使植物体的根茎伸长,使植物体长高,根扎得更深。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是等径的、体积小、核相对较大,细胞质浓厚,液泡不明显。侧生分生组织:位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茎的周侧/表面(单子叶植侧生分生组织),与所在器官的长轴平行,从起源上看属于次生分生组织。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两种,其活动使根、茎加粗。侧生分生组织细胞多是长的纺锤形细胞,细胞质不浓厚,有较发达的液泡。居间分生组织:通常指由顶端分生组织衍生而遗留在某些器官局部区域中的分生组织,如禾本科植物的节间、叶柄、花序轴基部的分生组织

    11、。从起源看属于初生分生组织。其活动使细胞伸长。植物的加粗生长是 C 活动的结果。(10.1)A.原分生组织;B.初生分生组织;C.次生分生组织;D.居间分生组织使水稻、小麦植物茎长高的组织是 C 。(11.3)A.初生分生组织;B.顶端分生组织;C.居间分生组织;D.侧生分生组织韭菜、葱叶割摘后又能继续伸长伸长是由于哪种组织的活动? D 。(09.4)A.顶端分生组织;B.侧生分生组织;C.次生分生组织;D.居间分生组织在水稻、小麦等谷类作物茎的节间基部保留有居间分生组织,其活动的结果,使茎节急剧伸长,以完成拔节和抽穗。葱、蒜、韭菜的叶子剪去上部还能继续伸长,是因为叶基部居间分生组织活动的结果

    12、。花生雌蕊柄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活动,能把开花的子房推入土中。植物的次生保护组织是 B 。(10.2)A.表皮;B.周皮;C.厚角组织;D.厚壁组织根据来源不同,保护组织可分为初生保护组织(表皮)和次生保护组织(周皮)。周皮由木栓形成层发育而来,木栓形成层的细胞向外形成木栓层,向内形成栓内层。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共同组成周皮。传递细胞(10.7)传递细胞是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其细胞壁向内形成鹿角状的不规则的内褶,与细胞壁相连的细胞膜因细胞壁的内褶而增加了表面积,同时增加了两个相邻细胞的之间的接触面积,细胞壁之间有丰富的胞间连丝,大大增加了细胞间的直接转输能力,使得物质在细胞间进行高效率

    13、的运输和传递。这类细胞多分布在植物体内溶质大量集中、短距离运输频繁的部位,如叶脉末端输导组织的周围,成为叶肉和输导组织之间物质运输的桥梁。另还存在于胚发育过程中的胚柄、胚囊中的反足细胞和中央细胞。有几种机械组织?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09.2)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有什么异同?(08.10)机械组织细胞常具有加厚的细胞壁,是对植物起巩固和支持作用的组织。厚角组织细胞具有不均匀的增厚,仅细胞壁角隅部分加厚;厚壁组织细胞的整个细胞壁都均匀次生增厚,且细胞壁常木质化;厚角组织细胞壁增厚为初生壁性质,其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厚壁组织细胞壁的增厚为次生壁性质,其成分为纤维素、半纤

    14、维素和木质素。厚角组织细胞成熟时具有活的原生质体,是生活细胞,常含有叶绿体,细胞亦具有分裂的潜能;厚壁组织细胞成熟时原生质体解体,成为只留有细胞壁的死细胞;厚角组织分布在幼嫩植物茎、花枝、叶柄和大叶脉中,具机械支持作用,但支持力较弱。如芹菜叶柄中的厚角组织;厚壁组织是成熟植物体主要的支持组织,可分为纤维和石细胞两种类型植物体内输送水分的细胞是 A 。(11.8)A.导管和管胞;B.导管和伴胞;C.筛管和伴胞;D.筛管和管胞管胞为大多数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无导管)的输水组织;导管多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是植物体输导水分和矿物的组织被子植物木质部主要由下列哪些细胞构成 C 。(09.5)A.筛

    15、管和伴细胞;B.木栓和栓内层;C.导管和木薄壁细胞;D.中柱鞘和内皮层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种子在形态、结构上的区别是前者具有以下哪组特点? A 。(07.8) A.子叶数目12片,胚乳多为三倍体,胚大多直线型;B.子叶数目2片或2片以上,胚乳多为三倍体;C.子叶数目12片,胚乳多为单倍体;D.子叶数目2片或2片以上,胚乳为单倍体,胚大多直线型。双子叶植物具两片子叶,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称盾片),裸子植物有两至多片子叶。裸子植物种子中的胚乳是由雌配子体转化而来,为单倍体;被子植物种子中的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为三倍体/多倍体。假胚乳(11.4)无胚乳种子的胚乳在胚发育的中后期消失,其营养物

    16、质转入胚的子叶中。在胚与胚乳发育过程中,要从胚囊周围吸收养料,多数植物的珠心组织被破坏,少数植物种子在形成过程中,胚珠中一部分珠心组织保留下来,在种子中形成类似胚乳的营养组织,称外胚乳(与胚乳来源不同,功能相同)。玉米子叶的功能是什么? C 。(07.1)A.贮藏营养物质;B.进行光合作用;C.将胚乳的营养物质转运至胚;D.保护胚芽玉米或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中,在种子萌发时,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子叶的吸收转运进入胚供胚发育。 幼苗子叶留土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时哪一部分几乎不伸长? B 。(07.8)A.上胚轴;B.下胚轴;C.胚根;D.胚芽根据种子萌发时胚轴的伸长情况不同,以子

    17、叶是留在土里还是露出土面为标准,将幼苗分为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子叶出土幼苗:种子在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伸入土中形成主根,接着下胚轴伸长,将胚芽和子叶推出土面,如菜豆、棉花、蓖麻。子叶留土幼苗:种子在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伸入土中形成主根,接着上胚轴伸长,将胚芽送出土面,而下胚轴不伸长或伸长缓慢,故子叶留在土中。如玉米、水稻和蚕豆。从根部是如何形成不定根的?(08.8)大多数情况下,不定根的发生是由于植物器官受伤或激素、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的刺激,因此表现为植物的再生反应。简述根尖的结构及其特点。(07.9)根尖是指从根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分,可分为4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18、。(1)根冠(root cap) 位于根尖的最先端,成圆锥形,由许多排列不规则的细胞组成。根冠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分生区。根冠在土壤和沙砾中不断发生摩擦,死亡脱落,从而对分生区起保护作用;根冠的外层细胞还可产生黏液,使根尖在穿越过土壤缝隙时减少摩擦,同时黏液能溶解和螯合某些矿物质,有利于根细胞的吸收。根冠的另一重要功能可能和根的向地性有关,因为在根冠前端细胞中含有淀粉体,可能起“平衡石”的作用。根冠外层细胞尽管不断死亡脱落和解体,但始终保持一定的厚度,主要是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而使根冠的细胞得以补充。(2)分生区(meristematic zone)位于根冠的内方,由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组成。

    19、分生区细胞多为等径。分生区始终保持分裂能力,进行旺盛的有丝分裂,活动结果一方面向前发展补偿根冠受损而脱落的细胞;另一方面向后发展,形成根的各种结构。在分生区最前端具有一群原始细胞不常分裂,合成核酸和蛋白质速率也很低,称为不活动中心。(3)伸长区(elongation zone)位于分生区稍后方,细胞来源于分生区,多已停止分裂,体积扩大。细胞显著沿根的长轴方向延伸,液泡化程度加强。在此区域开始分化出最早的筛管和最早的环状导管。伸长区主要功能是使根显著伸长,使根尖不断自土壤深处推进,并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4)成熟区/根毛区(maturation zone)位于伸长区后方,由伸长区细胞分化形成,根

    20、毛区细胞停止伸长,分化出各种成熟组织。许多表皮细胞外壁延伸形成根毛,主要功能为吸收。根毛寿命短,随分生区向前延伸,新的根毛不断向前推进,代替枯死的根毛。根冠细胞的结构和特点是? C 。(09.7)A.细胞壁厚;B.有分生能力;C.有分泌黏液的功能;D.细胞间隙发达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有什么不同?(11.6) 根茎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角质层薄不具根毛、具气孔、角质层厚皮层有内皮层,其上具凯氏带。无内皮层,无凯氏带。维管柱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间排列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外始式一般不具髓;具中柱鞘根中柱鞘显著,维管柱和皮目的分界明显,维管系统的分化和侧根的发生无关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相对排

    21、列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式为内始式一般具髓;不具中柱鞘一般无中鞘,维管柱和皮层的分界不明显,维管系统的分化和叶的发生有联系试述在根的初生结构中皮层的组成和功能?(08.9)皮层位于表皮和维管柱之间,由基本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细胞较大且高度液泡化,排列疏松,有明显的细胞间隙。由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组成,在幼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在表皮之下有一到几层细胞,排列紧密,没有细胞间隙,称为外皮层。当根毛枯死,表皮破坏后,外皮层的细胞壁增厚并栓化,起临时保护作用。 (2)皮层最内的一层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无细胞间隙,称为内皮层。(3)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有一条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带状增厚,称为凯氏

    22、带。凯氏带的这种特殊结构,对根内水分和物质的运输起着控制作用,使得由皮层进入维管柱的水分和矿质离子被凯氏带所阻隔,不能通过细胞间隙、细胞壁或质膜之间进入,而必须全部经过内皮层的质膜及原生质体才能进入维管柱,起到选择通透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溶质的散失,维持维管柱内一定浓度的溶液,保证水分源源不断进入导管。这种情况下,少数正对原生木质部处的内皮层细胞,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薄壁不再增厚,这种薄壁细胞称为通道细胞,是控制物质转移的通道。因此,皮层除了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外,还有横向运输水分和矿物质至维管柱的作用,一些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皮层中可发育出气腔和通气道等。另外,根的皮层还具有合成作用,可

    23、以合成一些特殊的物质。 茎和根的初生结构中都有皮层,根的皮层和茎的皮层结构有什么异同?(10.3)根皮层较厚,多为薄壁组织,有时亦有多种组织;具内皮层,其上具凯氏带。茎皮层较薄,由基本分生组织分化而来,位于表皮和维管束之间。由薄壁细胞组成,除此之外,表皮之下还有几层厚壁组织,细胞多层,排列疏松,有明显的胞间隙;内皮层多不存在,部分植物相当于内皮层的细胞富含淀粉粒,称为淀粉鞘。无凯氏带。凯氏带(Casparian strip)(09.3)是高等植物根初生结构的内皮层细胞上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增厚的结构,双子叶植物在径向壁和横向壁上形成带状增厚;单子叶植物在径向壁、横向壁和内切向壁五面增厚,横切面马蹄

    24、形(如玉米),它们的这种结构称为凯氏带。也有全部细胞壁都加厚的,如毛茛内皮层细胞为六面加厚。凯氏带的主要功能是阻止水份向组织渗透,控制着皮层和维管束之间的物质运输。其宽度随不同种植物而有较大的差异。植物在夜间主动耗能运输行为停止时,可借由凯氏带之不透水性质将无机养分留在内皮层以内,而不至于因浓度梯度的扩散作用使养份散失。比较双子叶植物初生根维管柱和初生茎维管柱的异同?(09.3) 维管柱是根和茎初生结构中,位于器官中央部分成柱状的结构。根的维管柱包括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薄壁组织、髓(部分植物具有);茎的维管柱包括维管束、髓、髓射线。(1)相同之处维管柱各部分细胞的类型在根、茎中基本

    25、上相同,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2)不同之处根中维管柱中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维管柱无中柱鞘。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相对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髓;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具髓射线。根和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执行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决定的。植物根的中柱鞘细胞有什么特征和功能?(08.4)中柱鞘是根和茎的维管柱最外层的组织。其外侧紧接内皮层,通常由12层、多层薄壁细胞组成,有的含有厚壁组织。中柱鞘具有潜在分生能力,侧根、不定

    26、根、不定芽、乳汁管、树脂道都起源于此,当根开始次生生长时,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及木栓形成层也都发生于中柱鞘,故中柱鞘又名“周围形成层”。但大多数的种子植物茎中缺少这一结构次生根/侧根是如何发生的?(10.1)不论主根、侧根或不定根所产生的支根统称为侧根。在种子植物中,侧根一般是从和原生木质部邻接的中柱鞘的细胞形成的。最初的几次分裂是平周分裂,结果使细胞层数增加,因而新生的组织就产生向外的突起;以后的分裂,包括平周分裂和垂直分裂,是多方向的,这就使原有的突起继续生长,形成侧根的根原基的细胞,根原基的细胞分裂、生长、逐渐分化出生长点和根冠。生长点的细胞继续分裂,增大和分化,并以根冠为先导向前推进。由

    27、于侧根不断的生长所产生的机械压力和根冠所分泌的物质能溶解皮层和表皮细胞,这样,就能使侧根较顺利无阻地依次穿越内皮层,皮层和表皮,而露出母根以外,进入土壤。由于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也就是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因此它的起源是内起源。侧根起源于 C 。(07.3)A.表皮细胞;B.皮层细胞;C.中柱鞘细胞;D.内皮层细胞内起源是指 C 。(07.4)A.木质部的分化方式;B.韧皮部的分化方式;C.侧根形成的方式;D.根瘤形成的方式根和茎中的形成层有什么异同?(11.6)维管形成层由初生木质部脊之间的薄壁细胞和正对脊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活动产生轴向系统(导管、管胞、筛管、伴胞、纤维等)和径

    28、向系统(维管射线,包括韧皮射线和木射线)。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相对排列。茎和根的次生生长过程中都伴随着木栓形成层的形成,二者有什么区别?(08.7)(1)相同点:木栓形成层进行平周分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向内分裂产生栓内层,三者共同组成周皮,代替外皮层起保护作用,为次生保护组织。木栓层细胞成熟时为死细胞、壁栓质化、不透水、不透气,细胞排列紧密,使外方的组织因营养断绝而死亡。(2)不同点:根: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使根增粗,中柱鞘以外的成熟组织被破坏,此时根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进行平周分裂向外产生木栓层,向内分裂产生栓内层。根中最早形成的木栓形成层源于中柱鞘细胞,但

    29、是它有一定的寿命,活动一年或几年后停止活动,新的木栓形成层在周皮以内起源,常由次生韧皮部细胞脱分化、恢复分裂的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茎: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使茎增粗,表皮被内部生长产生的压力挤破,此时外围的皮层或表皮细胞恢复分离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多数植物的木栓形成层是由紧接表皮的皮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的,也有直接从表皮产生的,还有起源于初生韧皮部中的薄壁细胞的。茎的木栓形成层的活动除平周分裂外,还有垂周分裂。在大多数植物中,第一次的木栓形成层可由下列哪些组织产生? C 。(07.7)A.表皮;B.皮层;C.中柱鞘;D.内皮层外生菌根(07.3)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有利的关系称为共生,根与微

    30、生物间的共生现象有两种,即根瘤与菌根。菌根是种子植物的根和真菌共生的结构,包括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种类型。真菌的菌丝包被在幼根外面或侵入根的皮层胞间隙,但不进入细胞内,这样的根称为外生菌根。其根毛往往不发达,菌丝代替了根毛的功能,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如云杉、松和山毛榉等植物常有外生菌根。R、内生菌根:真菌的菌根通过细胞壁侵入到高度植物皮层组织的细胞内,进行共生性或寄生性的生活。常见的为半知菌类的丝核菌类寄生于各种杂草根的皮层中、于兰科植物根的皮层细胞内共生,形成内生菌根。叶痕(11.6)叶脱落后在茎上离层留下的叶柄痕迹称为叶痕。在叶痕内还可以看到叶柄和茎内维管束内断裂后留下的痕迹,即维管束痕

    31、。叶痕的形状和维管束痕的数目及排列形式,因植物的种类而异,可作为鉴别处于落叶状态的木本植物的依据之一。芽鳞痕(08.10)芽鳞是包在芽的外面,起保护作用的鳞片状变态叶,大多数的冬芽具有芽鳞。顶芽开展后,外围的芽鳞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作芽鳞痕,常在茎的周围排列成环,一般顶芽的芽鳞痕比较明显,侧芽长成侧枝后芽鳞痕位于枝腋处不明显,侧枝上明显的芽鳞痕是侧枝的顶芽的芽鳞痕。根据茎表面的芽鳞痕可判断枝条的年龄。双子叶植物初生茎是如何组成的?它的次生结构是如何发生的?(09.4)茎是如何从初生生长向次生生长转变的?(10.2)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包括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1)次生维管组织的产生:束中形成层和连接束中形成层的那部分髓射线细胞恢复分裂性能,变成束间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连成一环,共同构成维管形成层。维管形成层随即开始分裂活动。大部分木本植物和一些草本植物,维管束间隔小,维管形成层主要部分是束中形成层,束中形成层分裂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增加于维管束内,使维管束的体积增大;束间形成层分裂的薄壁组织增添于髓射线。维管束增大,茎得以增粗。大部分草本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维管束之间隔大,束中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分裂产生


    注意事项

    本文(植物学 习题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