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西藏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 资源ID:10092696       资源大小:24.9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藏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1、西藏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藏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在新形势下发展本国经济所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发展模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也把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贯穿到了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并就如何落实这一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西藏国民经济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在发展思路上与全国相一致。就西藏畜牧业而言,它作为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一、西藏畜牧业的基本情况及意义(一

    2、)自然环境西藏高原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块极有特殊性的地区,它位于祖国版图的西南端,国防战略、经济及社会意义都非常重要。高原四周有高大的巨型山脉环绕(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气势高峻雄伟,气象复杂多变。由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昆仑山脉及帕米尔高原等,分别从南、东、北、西四面将西藏高原环抱,使高原呈现出一个闭塞的高原大陆盆地地貌,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西藏全部土地面积的45.6。海拔在45005000米的地区(藏北地区),是西藏的主要天然草原分布区。就全区的地势而言,其特点是:东南低西北高,东部为起伏较大的高山峡谷地带,南部为雅鲁藏布江宽谷和开阔

    3、盆地组成的藏南河谷地带,西北为起伏平缓、地势较高的平坦开阔的藏北高原地带,即西藏的主要牧区。由于高原本身地势高亢,又有高山大峰环抱,拦截了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润气流,使西藏具有极端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这样,由于高海拔低纬度的共同作用,使西藏总的气候呈现出高寒缺氧、复杂多变的特征,世人谓之此情况为“世界屋脊”及“地球第三极”。西藏草原由于气候、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北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自然带。从而形成了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草地类型。就全区而言,草原大部分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草地占主导(海拔4

    4、500米以上),面积约占其总草地面积的75以上。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目前全区共有天然草地面积12.44亿亩,约占西藏土地面积的70占全国草场面积的26,居五大牧区之首,但这辽阔的草原分布极不均匀。那曲地区面积最大,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34.3,其次是阿里地区为25.9,日喀则地区为16.2,昌都地区为13.3,而山南、拉萨、林芝三地(市)的草原总面积仅占10.3。在广阔的草场资源中,可供利用的约8亿亩,约占全区草原面积的67,其中丰盛草场0.8亿亩,中等草场5.8亿亩(1997年),荒漠草场1.9亿亩,已利用的约6.5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6左右,围网草场面积677万亩,草原灌溉面积322万

    5、亩,约有2亿亩草原面积尚待开发利用,按已经开发利用的草场面积计算,全区人均达300多亩,为全国人均4.3亩的70多倍、世界人均11.4亩的26倍。(二)生产进步状况辽阔的草场是西藏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自然条件。目前全区已有人工种草面积近20万亩,适宜种植大多数品种的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在这些区域内,牲畜数量较多,品种齐全,可引进和开发的品种也很多。牲畜改良技术已有了一定突破,具备了一定的饲养技术,经营方式也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培育了新的生长点。改良黄牛已向全区推广,牦牛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绩,“澎波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拉萨白鸡”已形成两个有高原特色的新品种种群,绵羊毛已成为世界公

    6、认的最优质的地毯毛,山羊绒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它畜产品如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有效的广告营销宣传,有成为世界驰名产品的潜质。在各级畜牧兽医组织的服务指导下,科学的饲养技术正在为部分农牧民所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得到应用推广。家庭牧场、国营(或集体)饲养场、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正在实践中逐渐得到推广。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使西藏畜牧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1998年末,全区牲畜存栏总数为2252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2.91万吨,奶类产量19.56万吨,产羊毛9351吨,山羊绒606吨,牛皮153万张,羊皮403万张,牲畜出栏率为2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58元,恩格尔系数约为0.5,

    7、尚处于温饱状态。(三)发展畜牧业的意义西藏的畜牧业不管是在西藏的第一产业中,还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若没有畜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就没有西藏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下面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西藏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意义。1、经济意义。据统计,1998年,西藏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为56.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42.37亿元,而作为农业有机组成部分的畜牧业产值高达19.04亿元,分别是前两项的33.5和44.94。可见,畜牧业有着与种植业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西藏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畜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比如,1972、19

    8、82、1983、1988、1989、1997等年份,西藏畜牧业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欠收,进而也使同期的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停滞、负增长或发展速度大幅减缓,产生“同步共振现象”。畜牧业也为西藏工业提供重要原料。由于多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西藏地区不能象内地那样发展钢铁、精密仪器、石油化工、现代电子等加工工业,也不具备发展以外来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只能走以当地原料为依托的加工工业。因此,西藏的工业要想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所提供的毛、绒、皮、乳、骨、角等原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畜牧业也为种植业提供运输工具、役畜和大量的有机肥料,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运输条件的改善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2、社会意义。首先,

    9、畜牧业担负着西藏各族群众特别是与牧业有着直接关系的近二百万农牧民的衣食重任。西藏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寒缺氧,气候条件很恶劣,在这种环境下,要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就必须摄取含热量较高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所以,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及消费实践过程中,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各民族形成了以肉奶为主、糌粑为辅或者以糌粑为主、肉奶为辅的食物结构。1996年农牧区人均消费各种肉类56.38公斤,消费奶类81.20公斤,人均拥有大小牲畜超过10头,这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高的。其次,从西藏实际来看,畜牧业不但是农牧民世代经营的产业,是农牧民宜于进入的领域,也是农牧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甚至是唯一的),特别是重要的现金

    10、收入来源。广大牧民通过发展畜牧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使牧草繁茂,提高单位面积的产草量和载畜量,也是农牧民尽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和走向市场的基本方向。最后,畜牧业对发展牧区社会、加强牧民与外界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牧民用以交换的畜牧产品是牧区同其它地区及城市进行经济交流的物质载体,牧民用牛羊绒、酥油、牛羊肉等畜产品换取粮食和日用品的过程,也就是打破牧区与外界封闭、隔绝状态,使牧区经济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市场化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西藏社会不断朝着文明、进步方向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3、生态意义。牧区在全西藏土地面积的比例占到近70,维持牧区的生态平衡及确保牧区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对西藏高原,乃

    11、至于对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就区内来说,草原是西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由于成沙的地质基础和寒冷干燥的气候,使西藏牧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任何过度的经济活动都极为容易打破它的生态平衡。那些经过千百万年自然形成的天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达到新的平衡,甚至会很快出现沙漠化现象。而且土地沙化的趋势若不加控制,一旦变成流沙,再想改变回来,其自然恢复过程非常缓慢,即使采取人为措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至少要用50100年的时间。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西藏畜牧业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注重经济效益时应首先考虑和关注生态效益,这样不仅可

    12、以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还可以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创造一个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其次,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来看,西藏高原有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北临我国的新疆、青海,东接四川,东南与云南交界,南面和西面分别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五国接壤。另外,西藏境内还有众多的河流流向境外,如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河、恒河、印度河等都是发源或流经这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以想象,如果西藏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仅会有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里,而且还会对大气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对其造成不可估量的

    13、负面效应。二、西藏畜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自从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四十年中,我们在发展西藏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使我们步入了一条掠夺式经营的路子,其结果是尽管取得了不小的产值和产量,但却将极其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推向了可怕的境地,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具体问题表现如下。(一)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草原是草原畜牧业最为基本的物质条件,是牧民生存的命根子,长期以来由于利用不当,退化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全区已有草毒泛生的轻度退化草原草场11800万亩,严重退化草原6750万亩(沙化1200万亩,鼠害5000万亩,虫害500万亩,开荒破坏50万亩),合计退化1855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

    14、1.32。草场退化直接导致牧草质量和产量的下滑,现在绝大部分草场平均每亩产鲜草只有40公斤左右,即使是优等草场也不过100多公斤,平均每35亩草场才能养活一只羊,1996年每百亩草场(按已利用草场计算)产出的牛羊肉仅16.74公斤,牛羊奶25.59公斤,牛羊绒1.39公斤。西藏的天然草场面积是五大牧区中最大的,目前的载畜量却居第三位,经济效益处于最末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及全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重视。造成草场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草原的利用不平衡。西藏的草原不仅海拔高,而且地处偏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由于大部分牧民群众至今仍然沿袭历史

    15、上的放牧习惯,致使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草原载畜量过重,草场遭到过度啃食,草场退化严重。第二,人为破坏严重。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草原是一个封闭的能自我循环统一的系统,饲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因而不加节制地过度利用,造成草原退化,加之一些人为的滥垦、滥挖等破坏,这就更进一步恶化了西藏的草原生态系统,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可供牲畜食用的草资源呈逐步减少的态势。1960年,平均每头(只)牲畜拥有60多亩草地,到了目前就减少到30亩左右,若考虑到退化草场,单位牲畜拥有的草地仅20亩左右,超载现象非常严重,有相当一部分牲畜在冷季(冬春季节)时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形成了严重的冷季春乏死亡问题(

    16、据估算,正常年份成畜死亡率为6左右)。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草场退化的影响,使牲畜质量也普遍下降,耗牛的胭体重一般减少4080市斤,绵羊减少510市斤。第三,对草原的投入不够。民主改革后的近40年来,草原载畜量由1960年的1051头(只)增加到1996年的2276万头(只)(有些年份甚至超过2300万),净增了116.56。每年产值约近20亿元的草地,投入却不到3000万元,每亩不到3分钱,这种掠夺式的利用也是西藏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牲畜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牲畜是人类用来将植物性产品转化为动物性产品的活的“转化工厂”。同一种牲畜,由于遗传性不同,对原料的利用和转化方式也很不相同,

    17、因而所产的畜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如良种牛的产奶量可比原种牛提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良种羊的产毛量和产值比土种羊要高几倍至十几倍。畜种改良的程度如何,已经是世界上每个国家衡量其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藏的牲畜品种绝大多数是在粗放的繁育放牧的形式下驯养、培育出的原始品种,这些品种也基本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优点是对当地自然环境(高寒、缺氧、低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对恶劣条件的抗逆性,也正因为如此,就使得西藏当地的牲畜除个别品种外(牦牛等),绝大多数个体偏小,也不具备定向的生产用途,生产性能不高,因此,经济效益也较差,极大的阻碍了西藏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

    18、,使目前西藏的畜群结构也极不合理,既未反映出西藏草原畜牧业的特有规律,也未能很好地与市场的供需情况相结合。第一,畜群结构中小牲畜、特别是山羊的比例偏小,而近年来市场上山羊的价值(皮、绒等)在不断升值,并且,此类牲畜易于放牧和管理,抗病能力也较强,单位草原面积的产值率较高。第二,畜群结构中,基础母畜的比例明显偏小。据有关资料介绍,最近几年西藏基础母畜在畜群结构中所占比例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近20个百分点。目前,全区牛群中适龄母牛仅占30,羊群中适龄母羊占40左右,不仅制约着牲畜的周转速度,也浪费了大量饲草和人力物力,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失去了可靠保障。第三,畜群内部分工不明显。受多种条件

    19、的限制,西藏各种牲畜多属兼用型品种,经济效益较差。1994年平均每头牛产肉118斤,产奶94公斤,而同期澳大利亚平均每头牛产肉为400公斤,产奶量为4500公斤。(三)自然灾害严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相互影响,使西藏的草原草业的建设和发展,经常性地遇到各种破坏性因素。第一,频繁而严重的雪灾。在正常情况下,每三年左右有一次小型雪灾,每56年左右有一次中型雪灾,每810年就有一次大型(严重)的雪灾,且已形成规律,每当中、大型雪灾降临都会给草业及畜牧业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第二,鼠灾。西藏草原上的鼠类主要有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黑线仑鼠等,其中前两种是群居性的,洞口较多,对草原破坏比较严重

    20、。特别是鼠兔主要啃食优等牧草,食量较大,据测算,每42只成年鼠兔一日对牧草的消耗量相当于一只藏系绵羊每日的饲草量,在鼠害严重的草场内,可使草原产草量减少1550。更为严重的是鼠兔在春季啃食牧草的根和芽,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组织。而喜马拉雅旱獭则主要是鼠疫的主要传播者,对人畜都有很大危害。第三,毒草也是西藏草原牧草业的一个天敌。主要有西藏紫云英、狼毒(狗牙花)两种。它们不仅与牧草争夺生存空间和营养,而且还对牲畜构成严重威胁。此外,还有虫灾等。(四)生产方式落后游牧、半游牧或定居游牧仍然是西藏畜牧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在西藏传统畜牧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地理环境所决定,草原广阔,单位面积产草量少,

    21、人口密度低(牧区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人),使游牧成为一种必然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这种生产及生活方式是合理利用草场、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在过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游牧不是畜牧业唯一形式,更不是最理想的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和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游牧方式所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如发展余地小、经济效益差潜力不足、受自然条件限制大、牧民生活条件简陋、社会公用事业发展困难等种种弊端已越来越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然而,仍有为数不少的牧民群众时至今日还基本上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既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草资源,也不能科学地安排不同季节牲畜的繁育及出栏的合理比例,更

    22、不能理性地去调整自己的生产组织形式,而总是采取一种顺其自然、因循守旧的心态,不仅疏远了与社会进步趋势的联系,而且也远离了市场、违背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畜牧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这种落后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已与历史的进步不相合拍,也严重制约了西藏其它产业的进步发展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五)牧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全国五个自治区中12周岁以下的文盲率西藏为74.72,宁夏为43.27,新疆为31.56,内蒙为31.11,广西为25,西藏居于首位。而牧区面积辽阔,牧民居住分散,乡镇化

    23、程度极低,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就更高了,再加之地域的封闭性,从而造成广大牧民群众的生产观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观念淡漠,“惜杀”现象普遍存在。在牧区存在着许多的“千岁羊、万岁牛”,甚至还有部分永不宰杀的“放生畜”,不少牧民群众以此为经营原则,宁肯饥肠辘辘、身无分文,也不愿宰杀和出售。加之一定程度存在鄙视屠夫的现象,就更加助长了“惜杀”现象。这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第二,受宗教影响大。宗教在西藏具有特殊的地位,全区大部分群众信教(农牧区的比例则更高一些)。牧区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牧民群众宗教意识更是根深蒂固,宗教感情比较强烈。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和支配,有为数不少的牧民

    24、群众甘愿将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宗教活动范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仅昌都地区每年用于放生的各类牲畜就超过二十万头(只),群众自愿给寺庙的布施也在十万头(只)左右,甚至还出现了放生村和绝杀户。另外,也由于受宗教意识的影响,牧民群众的货币价值意识和竞争意识尚未充分培育,稍富即安,听天由命,崇信来世,其商品意识和效益意识直接影响了西藏牧业经济的发展。第三,人为的延长牲畜的出栏时间。长期以来牧民群众总是固守着传统的生产意识总认为只能等到牲畜完全成熟后才能出栏,殊不知按现实的市场行情来看,幼羔的价值往往超过成熟畜,老了反而不值钱。再者,养的时间越长,浪费的饲草、人力、物力就越多,单位草原面积的经济效益

    25、就越低。投入多而产出少,这是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的。所有这些都是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严重障碍。(六)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牧区的社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远远跟不上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通运输条件极差。和平解放以来,国家共投入50多亿元巨资用于西藏的交通运输事业,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今天西藏的交通仍然非常不理想。在广大牧区,情况就更为严峻。阿里和那曲是西藏草原和牧区最集中的地方,但这两个地区各县之间,大部分还靠简易公路相连,牧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非常困难。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已成了制约牧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二,邮电通信业服

    26、务的覆盖面非常有限。1998年兰西拉光缆全线开通,对西藏紧张的邮电通信有所缓解,但在广大牧区,这种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由于起点太低,欠帐太多,目前打电话、邮寄信函等在广大牧区的乡村尽管不是空白,但却是绝对的不方便,从内地发往西藏稍偏远地方的信函比发往国外的信函还要慢得多。1996年农牧民人均支出的交通邮电费用仅10.99元,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242元的水平。第三,能源供应严重不足。西藏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资源,但由于分布不均及投入的不足,使许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现在,除拉萨外,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区都普遍存在着用电困难的问题,在这些地区,

    27、城市用电尚难得到有效地保障,广大牧区群众的生活用电问题就可想而知了。第四,水利设施不能保证人畜及灌溉用水的需要。草场是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利用的同时保护好草场,灌溉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996年西藏实际利用的草场面积为43300千公顷,而灌溉草场面积仅为153公顷。仅从这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出,目前的草原水利灌溉设施是很不够的。第五,市场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牧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建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交易设施固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若没有一定数量的交易场所和条件,就使牧民群众很难走出传统生产方式的小天地,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起码的基础。第六,兽防设施不健全。兽防等牧业服务设施是牧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但由于受市场设施的同步影响,兽防设施目前也很不健全。


    注意事项

    本文(西藏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