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省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19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 资源ID:10075221       资源大小:25.4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省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19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

    1、浙江省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19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九)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建议用时:40分钟)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1)(2)题。(5分)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注】溱洧:河名。徒杠:走人的桥。舆梁:走车的桥。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1)材料和材料都体现了子产是个_的执政者。(1分)

    2、(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概括,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有四个字,即“恭”“敬”“惠”“义”,而孟子对子产的评价却只有一个“惠”字,因此,两人对子产的共同评价是“惠”,即“爱民仁惠”。第(2)题考查对孟子观点的分析,“惠而不知为政”这一观点中,包含着两个角度的答题要点,一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是“惠”,二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不知为政”,第一个理由只要筛选原文“以其乘舆济人”即可回答,第二个理由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抽象,由原文的“焉得人人而济之”可抽象出,“济”不能解决百姓出行问

    3、题,应建设桥梁。由“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可抽象出为政者不能为“取悦”百姓而行事,而应管理好大事。【答案】(1)仁爱百姓(2)孟子认为,子产用车子渡人过河,是仁政的表现;但这样做不如建好桥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见,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参考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主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理。”子产主持郑国的政治,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议论这事道:“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

    4、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都可以,哪里能够一个一个地帮助别人渡河呢?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间也太不够用了。”2阅读下面的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5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概括指出儒家的“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2分)(2)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请根据“中庸之道”的思想,分析这一立场。(3分)【解析】(1)本题题干中“两个特征”正是分别针对两则材料,考生分别提取关键词概括即可。(

    5、2)上一小题中“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而中国的立场正是这两个特征的体现。考生结合理论分析即可。【答案】(1)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2分,各1分)(2)“主权属我”是正视历史,坚持原则,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则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个立场的背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果做到了各方都能接受,就可保持“和平”,达到“和谐”。(3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扣1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

    6、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2分)(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解析】(1)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2)“知行”的意思是“认识和实行”,第一则材料中,“行”

    7、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圣人正是通过“行”达到完美的境界的。第二则材料中,“行”与学、问、思、辨并列,这些是获得“知”的方法。由此,考生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两者相比,前者对“行”的重视程度胜过后者。【参考译文】(对待学问道理,)没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

    8、。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4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2)题。(5分)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

    9、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1)孔子为什么说“起予者商也”?试简要说明。(2分)(2)谈谈你对后面这段文字的理解。(3分)【解析】(1)子夏是卜商的字,有一次,子夏和孔子讨论相关问题,孔子说启发他的是卜商(子夏)啊。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语句中,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观点,即教学相长;一方面表现了子夏的品格,即子夏的勤学好问等。(2)可以分析两段话的相关内容,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习和思考同样重要的意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学习重于思考的意思。【答

    10、案】(1)子夏好学善问。孔子的话引发了子夏对礼与仁关系的思考。教学相长,子夏的追问又启发了孔子更多的思考。(每点1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2)学思并重。学与思相辅相依,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内化和提升。不思会迷惘,不学则怠惰。(说出观点给1分,结合材料谈理解给2分。答“学重于思”,言之成理也可)5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完成(1)(2)题。(5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

    11、较为明显。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4分)【解析】(1)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崇古尚礼,其治学态度也受其影响。语段中,最能体现他的治学态度的显然是“述而不作”或“信而好古”。(2)此题与第一题相关联,先要结合材料写出孔子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再指出这些是受他政治倾向的影响的。【答案】(1)述而不作(或: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只传述而不创

    12、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不是照样运行,万物不是照样生长,天又说过什么话呢?”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5分)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

    13、,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1)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2分)【解析】根据“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知孔子认为礼乐治国才能达到和谐盛世。【答案】礼乐治国。(礼乐教化)(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3分)【解析】根据“礼之用,和为贵”可品味出礼的重要性,再根据“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品味出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答案】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

    14、安其分、以保持社会的安定。另外,又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礼与和的关系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材料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材料二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庄子让王)(1)从以上材料中,分别概括孟子和庄子的观点。(2分)(2)结合材料,简

    15、要评价孟子和庄子的观点。(3分)【答案】(1)孟子:舍生取义(义重于生命)。庄子:尊重生命(生命重于天下)。(2)孟子的观点彰显仁义的价值,强调仁义是人生选择的重要标准。庄子的观点彰显生命的价值,反对世人因追逐利禄而羁绊自己的生命。两种观点都表达了对人生精神修养的重视和追求。(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材料二:舜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疾病,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治理天下。”由此可见,天下虽是最为贵重的东西,却不用它来替换生命,这就是有道的人对待天下跟世俗

    16、的人不一样的地方。能够尊重生命的,即使地位高财富多也不会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会因为追逐利禄而危害身体。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_”。(1分)(2)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

    17、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其战争观的看法。(4分)【解析】通读整个文段,从“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一句中便可以提炼出“水深火热”这一成语。(2)题目要求对孟子的战争观进行概括,具体解答时,需要从“反对”和“支持”两方面回答,文中的“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表达了孟子的态度,突出了“民本”(或“仁政”)思想。【答案】(1)水深火热(2)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参考译文】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

    18、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吞并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那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您让水更深,火更热,那也不过是换个人来统治罢了”。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

    19、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1)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_思想。(1分)(2)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4分)【答案】(1)兼爱(2)墨子认为人和人不相爱是一切混乱的根源,所以墨子一再强调要“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虽然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术,墨子的思想日渐从思想流变史上消失了,但其仍具有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

    20、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参考译文】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在郊野战斗;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国君与臣子不相爱,那么国君对臣子就不会仁慈,臣子对国君就不会忠诚;父亲与儿子不相爱,那么父亲对儿子就不会慈爱,儿子对父亲就不会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大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21、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荀子荣辱)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荀子成相)【注】铄(shu):从外部给予。(1)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各自主张仁政与法治,它们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2分)(2)对于孟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观点,你赞同谁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案】(1)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据,荀子以“性恶论”为依据。(2

    22、)(示例一)赞同孟子的观点。“善”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是人固有的本性。有善心才会有善行,有恻隐之心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孟子的仁政主张“爱人”,无论对于古代君主治理国家还是对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示例二)赞同荀子的观点。法治是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依法治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今天也有重大意义,能很好地约束个人行为,保障社会和谐。【参考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

    23、有的,不用心想罢了。人人都有同情别人的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才有怜恤别人的政治。人一生下来就是小人,如果没有老师,没有礼法,那么人就只看到私利。君主执法严明,判断是非要有一贯的准则,规章制度既已设立,臣民就知道所要遵循的准则,官吏官职的升降都有法律作为依据,没有人能任意使人贵贱,哪还有谁想凭借与君王的私情求得好处呢?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

    24、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尚贤)(1)请依据上述文段内容,解释“尚贤”的含义。(2分)(2)你赞同墨子“尚贤”的观点吗?为什么?(3分)【答案】(1)“尚贤”是指治理国家的人崇尚、尊重、任用贤能的人。(2)赞同。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国家要想富强,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发现人才,抓好对人才的培养任用,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参考译文】墨子说:“当今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强、人口兴旺、刑法和政治合理有序,但是,国家不富而贫穷,人口不兴旺而减少,刑法和政治无序而混乱,这是从根本上失去了

    25、他们想要的,而得到了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原因就在于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公大人不能够通过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国家。所以,国家的贤良人士众多,国家就会被治理得富强有序;国家的贤良人士少,国家就会被治理得贫穷混乱。所以,王公大人的当务之急,也就在于增加贤良的人的数量。”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注】彻:取。桑土:桑杜,桑根之皮。绸缪:缠结。(1)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够_、_,就能使国家避免内忧外患。(2分)(2)孟子引用太甲里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3分)【答案】(1)贵德尊士(或尊贤、使能)(2)孟子认为,如果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问题,那么还有解决的余地。但是如果是由自己内在因素导致的问题,那么就没有解决的余地了。孟子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告诫统治者要尊贤使能,奉行仁道,不要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享乐怠惰,否则等于自招灾祸,且无可挽回。告诫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省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19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