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鲁迅研究笔记.docx

    • 资源ID:10070883       资源大小:55.13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鲁迅研究笔记.docx

    1、苏鲁迅研究笔记鲁迅研究笔记【教材版本】鲁迅概论 朱晓进 唐纪如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鲁迅认为,对待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在不失其信心的前提下,应加以辨析、扬弃和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占有、挑选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从这一基本构想出发,形成了贯穿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鲁迅认为西方强盛之根本在于人自身,在人自身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

    2、;至于物质文明和民主制度等等,都是在人自身精神文明发达的基础上才得以产生的。 鲁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改革。 与主导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相联系,鲁迅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革国民性”这一历史命题。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眼光:在鲁迅的文化态度中,他对文化发展始终坚持采用“全局性”眼光,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在提出建设性主张时也好,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鲁迅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他所取得的诸多文化业绩,在较大程度上

    3、正是取决于他的这种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第二节 鲁迅的人格魅力鲁迅成为文化伟人的客观条件:时代的机遇(主要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大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革命)是决定性因素,同样作为重要因素之一的,是个人的天才条件。鲁迅的“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同时拥有旧学的根柢和新学的根柢;具备了深厚的中西文化的素养;卓越的文化识见,正因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活着的传统文化”有着超出同时代人的深刻的认识,才使他取得了超越时人的文化业绩。鲁迅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集中体现为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有多种表现形态,但最富有特色的是他那敢于在无路之

    4、中寻找出路的信念、勇气和毅力,还体现在他的奋斗中总是包含着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至于鲁迅的雄伟人格,基本可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概括,即“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思维的特点:第一,“鲁迅式思维”的特点首先体现为思维的开放性;第二,“鲁迅式思维”的特点最主要的是体现为思维的反叛性;第三,“鲁迅式思维”的特点还表现为在思维中采用简括、明快的判断方式;第四,在鲁迅的思维过程中,还常常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构成鲁迅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第三节 鲁迅的当代意义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鲁迅的真正意义、鲁迅遗产的真正价值,正越来越深刻地为人们所认识。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之为革命家,

    5、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从事革命理论的研究、阐述或从事实际的革命运动的那些所谓的政治革命家,而是一个致力于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的“文化革命家”。鲁迅之为思想家,执着于现实人生,注重于对社会的文明批判,注重于对伦理道德的探索,而这一切正体现出一个文化思想家的特点。至于文学,鲁迅更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造的价值并非止于文学自身领域,鲁迅从根本上就是带着一种鲜明的文化目的去从事文学活动的。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与五四时期相类似的文化变革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因此我们也面临着与五四时期相类似的历史任务。鲁迅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和思考,几乎涉及了中国精神文化的一切领域,这种反思和

    6、思考为今天的文化革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可供借鉴的。鲁迅精神首先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韧性的战斗精神,也是鲁迅精神的重要方面。鲁迅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还包括诸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严于解剖自己往往甚于解剖别人的与民族共忏悔的自我批评精神,时时想到中国、想到中国未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内容。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第一节 热忱的爱国主义者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起用的笔名,“鲁”取自母姓。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凌晨辞世于上海

    7、。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的经历,直接地促成了他从小就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其一,家庭的变故使鲁迅目睹旧社会的腐败,对上层社会产生了极端的憎恶;其二,鲁迅从小就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农民的生活,并同情他们的不幸;其三,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一方面使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另一方面则更激起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鲁迅从小受到祖母、母亲和“长妈妈”的影响。于7岁开蒙,12岁到“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在南京,鲁迅学习到了新鲜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898年5月,鲁迅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了洋务

    8、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翌年,他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学校开设了许多介绍自然科学的课程;阅览室还有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等。(在南京,鲁迅读了天演论。)鲁迅在这里学到了前所未见的自然科学知识,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接受了进化论思想。1902年,鲁迅毕业于路矿学堂。在日本,鲁迅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先是选择了“医学救国”这一人生道路。鲁迅先在东京弘文书院学日语,1904年秋季,进了仙台医专(这里有对他寄望颇高的藤野严九郎先生)。在东京,1908年直接就学于章太炎先生,在政治观念、学术思想上都深受其影响。另一方面,他潜心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提倡文艺,并曾创办刊物,取名新生

    9、。从1907年开始,在河南留学生所办的杂志河南上发表文言论文(其中,人之历史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科学史教篇介绍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从科学哲学的高度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文化偏至论批判了维新派的“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摩罗诗力说介绍和赞扬欧洲文学史上“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此外,鲁迅还与周作人翻译了许多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于1908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鲁迅这一阶段的思想历程终结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爆发之后。1911年冬,鲁迅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作品描绘辛亥革命前夜社会动荡中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初步

    10、表现出反封建的精神和讽刺的艺术才能。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首先,鲁迅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十分顽固并且狡猾,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他们的打击却软弱无力;其次,鲁迅发现革命党人自身缺乏革命的彻底性,革命成功后很快就腐化倒退了;再次,鲁迅还发现革命党人不去发动群众,以致革命到来时群众对革命全无所知。第二节 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915年9月,陈独秀等人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1918年

    11、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前夕至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业绩:第一,鲁迅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集中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第二,鲁迅积极参加对封建复古派的思想斗争,痛打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1919年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1921年与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1925年与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等复古派别展开论争。20年代中期与胡适支持下的陈西滢、徐志摩、唐有壬等“现代评论派”展开论争。)第三,在爱国群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中,鲁迅全力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捍卫新文化统一战线思

    12、想上的纯洁性。第四,鲁迅带领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办新文学杂志,组织新文学社团,扩大新文学的阵地,壮大了新文学的作家队伍。1924年成立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鲁迅被称为“语丝派”的主将。1925年成立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鲁迅是发起人和领导者(莽原社主要成员还有高长虹、向培良、荆有麟、韦素园等,所创办莽原杂志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未名社成员还有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是一个着重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他到厦门大学任教后,支持厦门和厦大的青年成立文艺团体“泱泱社”和“鼓浪社”,出版文学刊物波艇和鼓浪。无花的蔷

    13、薇之二(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表示“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的革命口号)、纪念刘和珍君(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意义)、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人的洞察力)。1926年8月,鲁迅将写于前两年的11篇小说结集,题名彷徨,扉页上引有屈原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33年他曾写题彷徨一诗,可以视为对上述题句的阐释:“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1924年至1926年间鲁迅在彷徨中求索而获得的新的思想认识:第一,他对各社会阶层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认识更清楚了;第二,他

    14、对中国革命道路与方式的理解逐步明朗了;第三,他对自己的思想状况更为了解了。这一切表明,鲁迅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指南,标志着鲁迅思想开始了新的飞跃。第三节 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给鲁迅以极大震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作为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左翼文化英勇旗手的起点。促使鲁迅完成思想转变并趋向成熟的原因:首先,触目惊心的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确立了阶级论;其次,鲁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使自己的信念、思想在理论上趋于完备并实现升华。总之,血写的事实,系统的理论研讨,终于使鲁迅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飞跃。答有恒先生(包含着对自己以往的

    15、思想、信念,经过无情解剖,发现严重弊端与错误以后的惊讶和自悔)、惯于长夜过春时(纪念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屠伯们杀戮革命作家的罪行,热情讴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腥风血雨中诞生)、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应史沫莱特之约,将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公之于世界舆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一针见血地指出,“左翼”作家其实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团结抗日的理论)。鲁迅与“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及陈赓、瞿秋白、方志敏等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鲁迅还参加了多个

    16、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反帝反战、争取民主自由的群众团体,如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积极参与这些团体发起组织的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暴行的活动。对于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鲁迅一方面撰文揭露其帝国主义面目和野心,一方 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策,歌颂党领导的民众抗日斗争。1936年初,中国工农红军东征获得胜利,鲁迅闻讯,立即致函表示祝贺。面对托派分子的挑拨,鲁迅愤然写了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团结抗日的理论。1930年,鲁迅与“民族主义文学”(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震遐

    17、等)展开论争,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统治的愤怒,他写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等文章,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他们的反动实质。1928年,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进行论争。1931年与以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1932年与苏汶(杜衡)为代表的“第三种人”论争,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又论“第三种人”等文,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想当超阶级、“非政治”、“为艺术而艺术”的绝对的“自由人”与“第三种人”,是不现实的。鲁迅十分关心左翼青年作家的成长,他将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编入特意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并分别为之作序。此外,鲁迅还撰写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白莽作孩儿塔序等。“

    18、两个口号”的论争:193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文艺界的基层组织根据第三国际中共代表王明的指令,决定解散“左联”,着手筹建文艺界联合抗日的团体,负责人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作为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口号。鲁迅为了弥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明了”之处,他与冯雪峰、胡风一起商定,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于是,上海左翼文艺界内部发生了一场很不愉快的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1928年至1936年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战斗业绩的几个方面:第一,鲁迅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为“左联”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对之纠偏反正;第二,鲁迅坚持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为左翼文艺的

    19、发展扫清道路;第三,鲁迅继续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发展了“五四”文学的成果,成为左翼战斗文学的光辉典范;第四,鲁迅还致力于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苏俄等国家的进步文学作品,为左翼文学的发展“窃得火来”,提供借鉴;第五,鲁迅为壮大左翼作家队伍而继续热心扶植青年作家、艺术家;第六,鲁迅再次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觉地加入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并为统一战线的建立,从理论上、组织上作出贡献。总之,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在文化战线上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英勇奋战,无愧为左翼文学英勇的旗手。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鲁迅对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鲁迅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重视人

    20、”这个根本,并以此来确立 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他考察过当时两种比较流行的关于“人的价值”的观念,一种是鲁迅称之为“社会民主之倾向”的观念,另一种称之为“极端之个人主义”的倾向。在鲁迅看来,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应重视人的社会责任;但从人性个性解放的角度看,则应把人性解放看作社会解放的前提。五四时期是一个文化反拨时期,鲁迅认为在当时首先应强调人的个性解放。而当时代发展到30年代,普遍的社会革命日益高涨,使社会革命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化发展的关键,在这个时期,强调个性解放服从于社会解放的要求,又是十分恰当的。因此,在30年代,鲁迅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辩证统一起来,从而依据时代的需要作

    21、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说,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使人真正成其为人,是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而且还是他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的价值依据。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鲁迅认为,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因此,所谓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人自身的发展,即人的内心要求和人的能力的发展。这时鲁迅的文化发展观的核心。他认为,我们应当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东西,不是等别人来同化我们,而是我们自觉地拿来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向高的方向发展。鲁迅的这种注重人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文化发展观,在他的文化反省中是始终被贯彻着的。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方法特征:第一,鲁迅文

    22、化反省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特征;第二,鲁迅文化反省的批判性特征;第三,鲁迅文化反省的辩证性特征;第四,鲁迅文化反省的过渡性特征。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鲁迅的“立人”思想:鲁迅的“立人”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中带有“茫漠”的“人性解放”的空想性质,他想通过“立人”建立强盛的“人国”。到了后期,鲁迅不再简单化地主张通过“立人”来建立“人国”,而是对“人”、“人性”注入了阶级性内涵,并把人的改造与社会改造、把“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密切地联系起来。与“立人思想密切相关,鲁迅早期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致力于揭露和攻打国民性的弱点及其病根;而在后期,则能运用阶级观点

    23、分析国民性,不仅揭露缺点,而且注重揭示民族性中的优点,歌颂人民群众的伟大,而且无论是批评缺点还是张扬优点,均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的实质。鲁迅所提的“国民性”含义:从鲁迅作品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鲁迅所提的“国民性”问题,一般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国民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也就是民族性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他谈“国民性”时总是把统治阶级也被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来看待。鲁迅批判了“国民性”的哪些弱点:第一是“瞒和骗”;第二,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第三,“做戏”和“讲体面”;第四,“看客”式的无聊;第五,卑怯和势利;第六,因自利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乃至对断送国家、民族也无动于衷;第七,安于命运

    24、、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此外,还有诸如“五分钟热”、“中庸折衷”、“骄和谄相结合”的洋奴思想等等,也都是鲁迅所痛心疾首并竭力加以抨击的国民性弱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鲁迅所揭露和解剖的国民性的弱点 ,正是中国国民的一种精神病症的深刻反映,因而具有尖锐的、强烈的现实意义。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国民性种种弱点的揭示和披露上,而且还表现在他对病根的探究方面。(对于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鲁迅谈得最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封建等级制度;其次是封建思想的毒害;第三,鲁迅把我们民族屡受外来侵略看成是形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原因。)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揭露和批

    25、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其目的都是在促进一种新的、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的诞生。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鲁迅对封建伦常的批判: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与他紧紧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题目”分不开的。正是鲁迅在批判封建伦理文化方面所取得的突出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新文化史上的地位。在一个由人伦关系构成网络的社会中,社会道德也只有在人伦关系中才发生意义,而所有的道德观念都无不具体地体现在某一种人生依附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间所谓理想的道德关系是忠、孝、节、悌,这里没有平等可言,只有依据一定的人伦关系而必须单向遵循的礼教。对此,鲁迅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和

    26、批判。鲁迅对封建家族制度弊端的解剖:鲁迅对以家族制为本位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就这种文化氛围必然产生的社会后果作过精到的分析。鲁迅指出,以差等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态中,必然产生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性的奴隶主义。专制性和奴性这两种对立的性格特点常常紧密地统一于一人身上,成为深藏于中国人身上的某种根性。在鲁迅看来,正是由于这种伦理中心主义文化的长期浸染,使得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因而特别缺乏两样东西:一是与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民主意识;一是与奴隶主义相对的自主意识。鲁迅的分析,从中国文化特性中所缺乏的因素方面,为在中国提倡民主科学的迫切性提供了有力的论证。鲁迅对封建“孝道”观念的分析

    27、批判:鲁迅提倡平等的社会道德规范,为此,他对一些具体的“伦常”关系进行了认真的解剖,从而使伦理文化批判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鲁迅首先从“父子”关系入手,分析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中的“孝道”。鲁迅认为,“孝道”是一种以长者为本位的“古传的谬误思想”。为了从根本上批倒所谓“孝道”,鲁迅对“孝道”赖以成立的所谓“依据”进行了彻底清算。鲁迅对“孝道”的批判,十分合乎逻辑地上升到了社会进化和文化发展的高度,因而是雄辩、有力的。鲁迅从哪些方面批判了封建“女德”:鲁迅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妇女所有的桎梏太多”。在强加于妇女身上的诸多“桎梏”中,最野蛮、最不人道的的,就是对女子的“贞操”观和“节烈”观。所谓

    28、的“女德”实际上仅仅是对于女性的“苛酷”。鲁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切强加于女性的、要求女性单方面遵循的道德规范,都是极不人道的,这正是中国伦理文化畸形的体现。鲁迅对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鲁迅提出了建立新型的道德观念的主张。他认为,新的道德观念应是建立在人格独立、相互间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他倡导的新型的“爱”的道德,这种爱的道德,鲁迅将它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针对畸形的女性道德,鲁迅指出,“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提倡夫妇间“完全的平等”、“相互的关怀”、“深切的爱”。鲁迅伦理文化观的主要内容:鲁迅的伦理文

    29、化观中,具有特别丰厚的内容。这里面既有对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深刻认识,又有对具体伦常关系及其相应的封建道德观念的精到分析和尖锐批判;既有针对封建伦理道德“畸形”、“野蛮”的特征所提出的建立新的伦理道德的主张,又有鲁迅对新道德的亲自实践。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鲁迅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鲁迅对宗教文化的态度是特别谨慎的,其否定性态度远不如对待其他领域的封建文化那么强烈、决绝、干脆。鲁迅在整体格局上对宗教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在有些场合是对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持肯定和“拿来”的态度的。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鲁迅真正开始接触佛教,是在日本留学时师从章太炎,受其影响,开始重视佛学研究。鲁迅之接触佛教文化,

    30、是想从中汲取人生哲理的启悟,或是其他精神养料的。(从反对儒家思想为主要精神支柱的专制制度和非人的伦理道德出发,鲁迅强调佛教中的平等观念;为呼吁反封建的勇猛的精神界战士,鲁迅希望佛教所张扬的“普度众生”、“唯识无境”等观点能够强化先觉们的对外界压力的承受心理和主观战斗精神;而从改造国民性的愿望出发,鲁迅则又看到了佛教的“充足人心向上之需要”的一面。)在鲁迅的人格,如对自己信仰的忠贞,反对朝令夕改的无特操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积极影响。在人生观上,我们亦可看出鲁迅所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还在某些方面带来了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某种深刻性。这种深刻性不仅体现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上,也体现在他对

    31、文学现象的认识和分析上。鲁迅对道教文化的态度:与对待佛教的态度不同,关于道教,无论是其思想,还是仪式和方法等各个方面,鲁迅都是坚决反对的。鲁迅论道教文化,通常是将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道士思想”,一是指“道家(老庄)思想”。 鲁迅通过对“道士思想”的批判,一方面揭示了道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通过批判道士思想来达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鲁迅曾指出,老庄道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鲁迅对它在生活理想和处世态度上对中国人的影响进行了批判。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鲁迅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早在1913年,鲁迅就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对“民俗学”研究

    32、的看法。气候,他开展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到了30年代,鲁迅则更为自觉地把民俗文化研究与对社会改革问题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对民俗文化中的诸如“风俗”、“习惯”等给予重视,并将这方面的改革视为社会改革和文化革新的重要工作,并告诫人们,若不改革旧有的风俗和习惯,则任何革命“即等于无成”。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鲁迅的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比较明显,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受绍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创作素材上: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民俗文化的资料。鲁迅的文学创作之于民俗文化,还体现在创作技巧上所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影响。在分析鲁迅艺术渊源的构成时,绝然离不开他对民间艺术养分的吸收。鲁迅热心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民俗,并在技巧中吸收民间艺术养分,这多少也有着鲁迅对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某种思考。鲁迅对民俗文化的解析和研究:鲁迅对民俗文化的思考,正是他对整个中国文化思考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发现,由民俗文化所养育成的“风俗”和“习惯”,在造成最广大阶层的民众对改革的抗拒性心理。他得


    注意事项

    本文(苏鲁迅研究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