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热设计讲座常用词汇和三种传热方式.docx

    • 资源ID:10053274       资源大小:419.85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热设计讲座常用词汇和三种传热方式.docx

    1、热设计讲座常用词汇和三种传热方式【热设计讲座】(一)常用词汇和三种传热方式热设计是设备开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连载将为大家讲解热设计中的常见词汇,然后结合习题,学习三种传热方式及各种方式的作用,以及能够简化散热措施相关计算的“热欧姆定律”等。关于“热”,最重要的定律是“能守恒定律”,因为热也是一种能量。热能出现后不会消失,只能转移到其他物体或转移成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制造散热机构的目的,就是想办法让热尽快转移。水会蒸发但是不会消失,与热类似。下面就以水为例来解释热(图1)。水从水龙头中流出相当于发热,积存的水量(L)相当于热量(J),水位(m)相当于温度(K或)。图1:用水打比方,思考热的移动

    2、从宏观来看,热是“能量的集合”,可以认为与水相同。热量的单位是“J(焦耳)”,温度(相当于水位)由单位时间产生的热能及其移动量决定,因此,热计算中主要使用的公式是热流量(J/s或W)。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守恒的,但温度不守恒。守恒意味着加法成立,例如,1J热量加上1J热量等于2J热量。但另一方面,就像容器改变大小后水位会发生变化一样,温度也会随状态改变,加法自然不成立。根据守恒守恒定律,热能只能转移,因此,要想实现散热,就必须要把热释放出去。如果水龙头一直出水,容器(图1中的水箱A)的水位就会一直上升,最终灌满整个容器。而散热措施的作用,就是防止水位上升。因此,我们通过用管道将水箱A与其他

    3、容器(图1中的水箱B)连接的方法来放水。管道越粗,释放到水箱B里的水就越多,A的水位也就越低。这种对管道的控制就是热设计。热设计中的常用词汇 电子产品中经常会用到“热阻”(K/W)这个词。在图1的示例中,连接A和B的管道越细,水就越难流出,A和B之间的水位差也就越大。相反,加粗管道后,AB之间的水位差将会消失。这种阻碍水流动的作用就相当于热阻。举例来说,当热流量为1W、温度上升1K时,热阻就是1K/W。在热设计中,热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只要知道热阻,就能构思出散热措施,例如“如果要制造热阻为5K/W的散热片,尺寸大约会达到50mm50mm30mm”、“热阻为0.1K/W、因此必须要有风

    4、扇”等等。发热量和散热量也是热设计的常用词汇,但二者都属于“热流量”(W),表示1秒的时间中产生或转移的热量。“热容量”(J/K)也是一个重要参数。热容量相当于图1中水箱A的底面积。如果底面积大,即使加入大量的水,水位也不容易上升。相反,如果底面积小,即使只加入少量的水,水位也会猛涨。热也是如此,如果是热容量大的大铁块,就算发热量大,温度也很难升高。相反,如果是热容量小的小塑料容器,哪怕发热量不大,温度也会迅速升高。也就是说,热容量代表的是水位上涨1m需要注入多少L水,即使温度升高1K需要多少J热量。假设热容量为1J/K,热流量为1W。此时,1秒钟将有1J的热能流入;而每吸收1J的热量,温度会

    5、升高1K。因此,如果忽略热量的流失,1秒的时间中温度会升高1K。由此可知,只要知道了热容量,就能推算出温度的升降。热容量等于“比热重量”,计算非常简单(注1)。比热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单位为J/kgK(或J/kg)。质量则是体积密度。比热和密度都是物理性质,可以在手册中查到,而且,体积是由尺寸决定的,因此,只要知道材料和尺寸,就能计算出热容量。至于印刷电路板等复合材料,在计算出各种材料的热容量之后,相加即为总的热容量。(注1)热阻的计算方式因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热移动的方式而异,非常复杂。“热流密度”(W/m2)在图1中指的通过管道时热流量的密度,也叫热通量。通常来说,通过的热量是发热

    6、量,发热量除以表面积即为热流密度。因为发热量代表发热能力,表面积代表散热能力,所以,热流密度就相当于发热能力与散热能力之比。因为物体内的热量只能通过该物体与空气接触的面、也就是表面释放,所以,在热量通过的部分中,表面积是最重要的条件。热流密度与温度的上升量成正比,热流密度越大,温度上升越多。反言之,通过管理热流密度,可以使温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例如,在印刷电路板上安装部件时,热流密度等于部件的总发热量除以印刷电路板的总表面积。如果采用自然空冷,一般来说,热流密度达到400W/m2以上就容易发生故障,因此要控制在300W/m2左右。如上所述,通过计算热流密度,可以实现安全的设计。因此,在分割电

    7、路板时,要尽量考虑到热流密度,做到均匀分割。而且,不只是整块电路板,对于每一个部分也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假设整块电路板的热流量为5W,如果把2W和1W的部件集中在一起,这一部分的热流密度就会增加,导致散热效率降低。通过像这样综合管理整体和单独的热流密度,散热措施的设计会变得轻松许多。传热有三种基本方式下面来看热的转移。热转移的本质是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电子的动能向外传播。传热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图2)。这三种方式有层次之分,并非平等关系。大致可以区分为“物质传热”和“电磁波传热”两种。热传导和热对流属于前者,是利用物质的振动传递热量的现象,热辐射属于后者。图2:微观的

    8、热移动传热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导与热对流都是利用物质传热,热辐射则是通过电磁波传热。首先,热传导依靠的是晶格振动的传播,以及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移动。金属的电导率与热导率成正比。这是因为二者的原理相同,自由电子的移动越容易,金属就越容易导电、导热。因此,自由电子越容易移动(电阻小)的金属,热导率越高。热对流是利用流体的运动传热。每一个分子的运动其实都是热运动,热运动会产生热能,在不受拘束的流体中,热能是以整体的形式流动。第三个方式热辐射是经由电磁波的移动,无需物质。太阳热穿越宇宙空间抵达地球的现象就属于这种方式。携带电荷的粒子振动会产生电磁场,释放出电磁波。只要温度不是绝对零度,

    9、任何物体都在振动,物质必然释放电磁波。某种物质释放的电磁波在抵达温度较低的物体后,会激发振动,转化成热能。因此可以说,热辐射是在与可见的所有空间进行热交换。热传导与热对流不是独立的现象。比如,把空气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时,空气将停止运动(热传导),但开放空间后,空气将恢复运动(热对流)。这样一来,根据缝隙大小的不同,空气时而发生热传导,时而发生热对流。但热辐射是与二者完全不同的现象,热传导不可能转化成热辐射。如果按照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分别推导热移动的公式,公式将大相径庭。对于热设计而言,这样的情况很让人头疼。整合不同的公式费时费力,如果可能的话,公式最好相同。这就到了“热欧姆定律”

    10、登场的时候了,具体内容将在下次介绍。】热设计是设备开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连载将为大家讲解热设计中的常见词汇,然后结合案例,学习三种传热方式及各种方式的作用,以及能够简化散热措施相关计算的“热欧姆定律”等。热欧姆定律上一篇中介绍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热方式,如果对其分别推导热移动公式,公式将大相径庭。对于热设计而言,这样的情况很让人头疼。整合不同的公式费时费力,如果可能的话,公式最好相同。这就到了“热欧姆定律”登场的时候了。无论是热传导、热对流,还是热辐射,传热基本与温差成正比。温差越大,传递的热量越多。不只是热能,这样的现象还有许多。例如,不管是电、水,还是空气,只要施加压力,就会产

    11、生一定的流量。表1进行了简单的汇总。温度、电压和压力都是“势能”。能量密度一旦出现落差,就会产生流动。但施加少量的压力并不会带来无限的流动。在这两个数值之间,存在着一个常数关系。电压除以电流会得到固定的数值,也就是电阻。热能同样如此,温度除以热流量即为热阻。因此,只要是能用势能、流量、阻值这三个数值来表现的,都可以这样处理。热欧姆定律有两个表达式(注3)。(注3)温度的常用单位是,但国际单位制推荐使用K(开尔文)。热流量(W)= 传热能力(W/K)温差(K()其中,传热能力就是传热系数。下面的公式更接近电学定律。温差(K()= 阻热能力(K/W)热流量(W) 温差(K()= 阻热能力(K/W)

    12、热流量(W)阻热能力就是热阻。借助热欧姆定律,电学定律也能用在热力学中。最重要的是串联法则和并联法则也能用在热阻上。因为通过这些定律,可以完成复杂的散热路径的计算。电学的串联法则是“电阻串联时,各电阻相加等于总电阻”,该法则也适用于热阻(图3上)。当发热体位于上方,三种物质在下方成层状排列时,热能将从上向下,逐层通过不同的物质。因此,分别求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热阻并且相加,就是总热阻。电阻的并联法则也能用于热阻(图3下)。热阻的倒数相加等于总热阻的倒数。热阻的倒数就是传热系数,因此传热系数一一相加即为总传热系数。图3:利用与电的相似性利用电与热的相似性,可以轻松实现热阻的串联合成、并联合

    13、成。在冷却设备时,三种传热方式的作用在热设计中,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就电子产品而言,热传导负责使温度均匀,热对流负责降低平均温度,热辐射则起到辅助热对流的作用(图4)。例如,当电路板上安装的部件的温度升高时,首先,为了提高热传导性能,可以在电路板上留置铜箔,或是使用铝基板替代树脂基板。因为热导率低不易传热,所以电路板边缘处温度较低低(图4虚线)。如果提高热导率,热量就能传到较远处,则电路板边缘处的温度也会升高。相应的,热源的温度则会降低(图4实线)。图4: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作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在电器冷却中发挥的作用。前面已经讲过,在固体中,温差的消失可以说依

    14、靠的是热传导的作用。反言之,在温度分布均匀的情况下,热传导就无用武之地。例如,在表面温度较高时,如果有温度低的地方,则可以通过连接高温部分和低温部分来消除温差。这就是基于热传导的散热措施。但是,如果所有位置的温度相同,无法通过热传导降温的话,就要考虑基于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散热措施。热对流是热量从固体转移到空气中的途径。因此,增加热对流的传热量后,整体的温度将会降低。扩大表面积就是增加热对流的一种措施。但这种方法等于扩大尺寸,往往不能被接受。虽然也可以安装散热片或是设置鳍片,但出于设计的原因,这种方式也常常不被接受。除此之外,还有利用风扇使空气流动等提高传热率的方式。如上所述,因为参数只有表面积和

    15、传热率,所以通过热对流散热比较困难。热辐射除了像热对流一样增加表面积之外,还可以通过采用易于辐射热量的表面来提高辐射率。但就整体而言,辐射所占的比例很小。以一般的自然空冷式电子设备为例,热对流在散热中所起的作用占到8成,热辐射只占2成左右。因此,在到最后的最后,无论如何还要再降低23的时候,热辐射是不错的选择。但热辐射在高温时的效果比较好。当达到8090的高温时,热辐射在散热中的作用甚至能占到4成左右,温度越高,热辐射的效果越明显。热传导的热阻与传热系数如上所述,消除固体的温差主要是靠热传导。因此,希望大家把热传导的公式铭记在心。图5:热传导的热阻与传热系数一维热传导需要掌握的事项。在图5中,

    16、箱子左侧面T1与右侧面T2存在温差,热沿着箱子移动。假设我们要求出此时的热流量W,或是T1与T2的温差。求温度与热流量的关系使用下面的公式。热流量=(截面积热导率/长度)(T1-T2)截面积热导率/长度就是传热系数。如果截面积扩大到2倍,在温差相同的情况下,转移的热量也将增至2倍。也就是说,只要扩大传热面,释放的热量就会成正比增加。另一方面,按照上面的公式,如果把T1到T2的长度缩短一半,而两边的温度保持不变,则热流量将增至2倍,因此,转移的热量就会增至2倍。热导率是物理性质,可以从热力学相关技术手册上查到。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热流量,通过检测温差求出。因为传热系数与热阻成倒数关系,所以只

    17、要把分母与分子对调,就能求出热阻。热阻=长度/(截面积热导率)【练习】发热体的大小与发热量/温度让我们利用第一篇和第二篇中介绍的知识,来试着思考一下物体的散热能力。首先,假设有一个尺寸为50mm50mm50mm(体积125mL)、内嵌发热体的立方体。发热量为12.5W时,立方体升温60。接着,再用相同材料制作一个更大的立方体,尺寸为100mm100mm100mm。发热量为100W时,该立方块的状态符合下列哪一项?(1)升温约为60(2)升温远超60(3)升温低于60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发热体的散热能力基本取决于表面积。体积为125mL的立方体有6个50mm50mm的面。因为热量只能从表面释放

    18、,所以,表示热量以何种程度从表面释放出来的表面热密度(热流密度,W/m2),就等于发热量12.5W除以表面积。边长加倍后,立方体的体积将是过去的8倍。因为此时的发热量也扩大到了8倍,单位体积的发热密度相同。但热量只能从表面释放。虽然大立方体的体积相当于8个小立方体,但面积只是过去的4倍。体积增至8倍,表面积却只增加到4倍,表面的热密度也就达到了过去的2倍。因此,答案是(2)。热密度与升温基本成正比,大致推算,升温即使没有倍增到120,估计也超过了100。将这个结果带入到电池的话,小单元独立设置是最佳选择。虽然也可以多个排列,但是,如果让许多个小单元组成1个整体,表面积就会减少,必须要通过在单元

    19、之间设置通风缝隙等方式进行散热。也就是说,从散热措施的角度出发,组合成整体的做法行不通。多层材料的散热措施(1)再来看看尺寸为20mm20mm,由A、B、C三层组成的材料(图6)。假设上层的发热为10W,底层使用水冷和散热片冷却,温度保持在20。三层的厚度各不相同,分别是A层2mm,B层1mm,C层3mm。各层使用的材料也不同,热导率分别为A层15W/(mK),B层0.3W/(mK),C层40W/(mK)。图6:多层材料的散热措施(1)采用层状结构的材料的上层(20mm20mm)发热为10W。底层维持20恒温。思考这种状态下的散热措施。如果保持这个状态,上层的温度将达到100左右。在下列三种方

    20、案中,哪一种对降低温度最为有效?(1)将最厚的C层的厚度减半(2)使热导率最差的B层的热导率加倍(3)将A层厚度减半、热导率加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定量计算求解。计算使用的是传导热阻、热阻串联法则、热欧姆定律。首先来看A、B、C各层的热阻。热阻可以通过长度、截面积和热导率求出。在这个例子中,厚度就相当于长度。层状排列也就是串联排列,三个热阻相加即为总热阻。只要知道热阻,根据热欧姆定律,热阻(阻热能力)乘以流经的热流量10W,即为温差。下面就让我们来实际动手算一算。先求热阻。用厚度除以导热率和截面积。A层的热阻:0.002/(150.020.02)=0.3333K/WB层的热阻:0.001/(0.3

    21、0.020.02)=8.333K/WC层的热阻:0.003/(400.020.02)=0.1875K/W从结果可以看出,B层的热阻明显大于其他两层。电子产品也存在这样的现象,绝缘层的热阻往往最大。接下来,使用串联法则,把A层、B层、C层的热阻相加。总热阻:0.3333+8.333+0.1875=8.854K/W其中,虽然只有B层的热阻达到了8.333,但在串联状态下,热阻最大的部分将提升整体的热阻值。下面要使用热欧姆定律。因为8.854K/W的总热阻流经的热流量为10W,所以温差为:8.85410=88.5K由于底层的温度恒定在20,因此温度为:88.5+20=108.5温度相当之高。再回头看

    22、看前面给出的三个方案。(1)C层厚度减半后,热阻将达到0.09K/W,温度降低0.9K(2)B层导热率加倍后,热阻为4.2K/W,温度降低42K(3)A层厚度减半、导热率加倍后,热阻为0.083K/W,温度降低2.5K由此可知,方案(2)最有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如果散热路径串联,热阻最大的地方将阻碍散热,如果不对这里采取措施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在这个例子中,即使对A层和C层采取措施,也基本没有效果。而解决的方法只有三个:增加截面积、缩小厚度、提高热导率。但实际操作却并非易事。要想提高热导率,一般来说材料成本也会提高。缩小厚度会导致绝缘耐压和耐久性降低。而增加截面积则存在构造上的困难。多层

    23、材料的散热措施(2)下面,笔者再用相同的例子,介绍另一个方案在中央穿孔、插入热导体的上下旁路法(图7)。图7:多层材料的散热措施(2)在图6的多层板中央穿孔,填充高导热率的材料D(直径5mm)。思考这种状态下的散热措施。这样一来,热阻除了串联,又增加了并联。因此需要进行串并联计算。旁路部分D的导热率相当高,达到了180W/(mK),希望进一步降低温度的话,下列三个方案哪个最有效?(1)B层导热率加倍(2)B层厚度减至1/3(3)D部分导热率加倍首先来计算D部分的热阻。D部分的截面积:0.0052/4=1.96310-5m2D部分的长度:0.006mD部分的热导率:180W/(mK)D部分的热阻

    24、:0.006/(1801.96310-5)=1.698K/W除了之前计算的A、B、C层串联构成8.854K/W的热阻以外,热量还会传递到D部分。串联时,热量会停留在不易移动的地方,而并联时,热量会向容易移动的地方转移。接下来计算串并联的总热阻,A、B、C层的串联热阻与D部分热阻并联。A、B、C层的串联热阻不直接使用根据图6计算的数值(8.854K/W),而是要根据设置D部分后各层面积的减少,重新计算。考虑到A、B、C各层面积的减少,A、B、C层的热阻如下:8.854(0.020.02)/(0.020.02-1.96310-5)=9.311K/W接下来,把这个数值与D部分的热阻并联。1/9.31

    25、1+1/1.698=0.6963W/K1/0.6963=1.436K/W然后,再根据热欧姆定律,计算上下的温差。与基准温度面(20)相比,发热面的升温为:1.43610=14.36K因此,发热面的温度为:14.36+20=34.4把数值代入前面的方案。(1)B层导热率加倍后,温度降低1.7K(2)B层厚度减至1/3后,温度降低3K(3)D部分导热率加倍后,温度降低6.6K由此可知,在这种情况下,降低温度要靠热阻小的部分。正确答案是(3)。下一次,笔者将带领大家深入研究基于热对流的热移动。热设计是电子设备开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连载从热设计的基础传热着手,介绍基本的热设计方法。前面介绍的热传导具

    26、有消除个体内温差的效果。而本篇开始介绍的对流,则具有降低平均温度的效果。加热器释放出的热能首先会通过热传导发散到空气中。具体来说,就是加热器表面的空气附着于固体表面,在空气的分子之间通过振动传播热量。远离壁面的分子渐渐获得自由运动的能力,使得温热的空气团发生移动。这种现象中,热传导再加上具有热量的物质的移动,就被称作“对流”(图1)。也就是说,对流是一种复合现象(注1)。图1:对流的原理对流的原理是,首先通过热传导从发热体获得热能(图中(1),然后,携带热能的流体发生移动(图中(2)。对流是热传导加上物质移动的复合热移动现象。(注1)艾萨克牛顿在推导冷却定律时提出了对流的概念。在思考对流这种传

    27、热方式时,会用到“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的难易程度,虽然听上去与“导热系数”很像,但二者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物质的导热系数可以通过文献等资料查到,而传热系数是状态值,其数值因物质的状态而异,并不唯一。能够得到的,只有推导传热系数的公式,需要自己根据公式计算。了解热边界层散热的能力对流传热系数源于“热边界层”理论。例如,把发热板放置在空气中,热能将通过热传导传播到空气中,越靠近发热板,空气的温度越高,越远温度越低(图2)。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降低,浮力增大。因此,空气会自下向上流动(注2)。因为下方不断有冷空气补充,所以下方的热空气会越来越少,热空气逐渐在上方囤积,使空气层

    28、不断变厚。而这种热空气层,就是热边界层(也叫温度边界层)。图2:发热体周围出现的热边界层存在温差的固体与流体的边界存在“热边界层”。要想提高散热效果,可以缩小热边界层的厚度,或是扰乱热边界层。(注2)无重力状态下没有浮力,空气不会发生流动,只会形成温差。热边界层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利用热电偶检测温度,就能确定热边界层的存在。热边界层的内侧是温度变化的场所,而在其外侧,温度将趋于固定。在进行热流体解析模拟时,这一点要重点关注。用何种程度的网眼来表现边界层,决定着解析的精度。在热边界层的外侧,网眼即使很小,对于精度也没有太大影响。这是因为热边界层外侧流体的流速和温度的变化很小。如果热边界层较厚,热空气进入冷环境的距离就会变长。也就是说,热边界层越厚,热能就越不容易释放。因此,对流传热系数


    注意事项

    本文(热设计讲座常用词汇和三种传热方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