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必修2.docx

    • 资源ID:10042747       资源大小:73.0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必修2.docx

    1、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必修2阶段综合测评(一)专题一、专题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古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合计占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1/3。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A追求精耕细作 B重视耕织结合C以家庭为单位 D满足自我消费A材料“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追求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2宋诗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A筒车 B耧车C翻车D水排C“下田戽

    2、水”是水利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故B项错误;根据“下田戽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靠人力灌溉的工具翻车,而不是靠水力灌溉的筒车,故A项错误,C项正确。3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壁画,下图是其中的一幅。这反映了当时()A.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B. 西北在魏晋时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革新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A从材料“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和图片信息可知,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已经出现牛耕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故选A项。4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

    3、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D冶炼生铁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故排除A项;汉代冶铁、煮盐、铸钱等获利较丰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故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后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不利于富豪的出现的,故排除C项;“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炼铁行业市场广阔,铁农具使用广泛,故D项符合题意。5战国时期,政府组织力量兴修的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如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这表明战国时期()A最高执

    4、政者已建立绝对权威B各诸侯国加强治水方面的联合C重农思想影响统治者的施政D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根据材料“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可知,各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6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有“寸锦寸金”之称,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织造技术。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私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B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5、以判断出,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7汉代民谣:“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A重农抑商观念 B丝织业兴盛C农民生活贫困 D追商逐利风气D根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汉代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手工业的人致富更快,即追商逐利风气,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故排除。8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A

    6、从材料“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A项。9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B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繁荣的城市生活,其中商业店铺林立成为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故选B项;A、C、D三项出现在明代,故排除。10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

    7、政策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D材料中“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说明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故选D项;A项应是商鞅变法时期;B、C两项材料没有显示,故排除。11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知当时()A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长途贩运贸易繁盛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放松对贸易的监管B“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表明长途贩运贸易繁盛,故

    8、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12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C题干中虽有经商现象非常普遍的内容,但也介绍了“壮者服贾,老者归田”现象,所以反映出的是重农抑商思想的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占主导的仍是自然经济,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逐利之风,故D项错误。13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

    9、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B由题干信息“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故选B项;明清时期的耕作方式仍是铁犁牛耕,故A项错误;城镇经济繁荣与题干中“村落”不符,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14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A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10、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C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A根据材料“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结果每岁通市不绝”可知,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还是相对宽松的,故A项正确。15(2019全国卷)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

    11、中居于主导B黄彬、朱纯祖、姚光第等为科举制下的国学生、监生、生员,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他们纷纷从事近代企业生产。这说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受到外来势力冲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B项正确。16下表为晚清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收入来源1850年19世纪90年代早期20世纪初地税、贡粮303233外贸关税42339捐纳功名及官职454其他收入累计5.62827总计43.688103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C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20世纪初外贸

    12、关税超过了农业税,故A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的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17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A“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表明国内市场的扩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故A项正确;南京临

    13、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故B项错误;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故D项错误。18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江南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都是使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江南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的生产机器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故排除A项;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

    14、排除B项;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洋务企业,故排除C项。1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C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只适合第一次热潮,故排除A项;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只适合第二次热潮,故排除B项;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只适合第二次热潮,故排除

    15、D项;民族工业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类型,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一定程度上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故选C项。20“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给求。”“我公司”可能是()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派军事企业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A材料中“国人提倡用国货”是指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即材料中所说“销场过大,供不给求”,因此选A项。2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承担民主革命

    16、的重任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D洋务运动是以洋务派为主导,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业救国的主体是来自民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承担民主革命重任,他们的目的仍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洋务派只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为主,并未推动政治近代化,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均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动学习,故D项正确。22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

    17、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A地区分布失衡 B发展速度迅猛C资本明显短缺 D原料供应不足A从材料中“22.7%集中在哈尔滨”“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41.8%集中在上海”等信息可得出民族工业地区分布失衡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23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究其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提供了有利环境C辛亥革命扫除了发展的障碍D第二次工业革命传入中国A材料提及1

    18、936年比1913年的进口机器总值上升,可见与内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有关,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此时中国已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故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24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上百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诸多领域。这些企业内迁()A实现了工业平衡 B支援了持久抗战C避免了破产命运 D巩固了国共合作B随着南京、武汉以及广州等地相继沦陷,大量的企业内迁至大西南地区,这为中国的持续抗日提供有力的物质

    19、基础,故B项正确。25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7年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中国)到8月底,通货比5月底膨胀了64%1947年的头5个月一直维持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从年初始,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这一现象对民族工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B改变了民族工业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布局C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D民族工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A根据材料“通货比5月底膨胀了64%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

    20、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 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三(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中国对外关系简史(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

    21、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3分)(4)你觉得实行“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3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贸易的发展变化。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分析即可。第(3)问,结合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经济特点分析。第(4)问,要注意全面评价“海禁”政策。答案(1)现象:南宋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政府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并设专门机构管理外贸。(2)影响: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推

    22、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3)原因:政府“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国商品需求不大等。(4)影响:“海禁”政策对外来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于与世界隔绝,无法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启示: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27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

    23、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4分)(3)指出

    24、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即可。第(2)问,宋朝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从“今朝半醉归草市”可以看出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宋朝政府对商业活动有所放松。第(3)问,从当时的国家政策方面去分析,进而总结其影响。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或“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2)表现: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调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松。(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对外贸易;

    25、延缓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沿海居民生活困顿;激化社会矛盾。28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

    26、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4分)(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4分)(3)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2分)(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2分)解析第(1)问,需要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第(2)问,注意必须是“明朝”的成就。第(3)问,可综合分析材料二得出商品经济发达的结论。第(4)问,则要结

    27、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铁犁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金属冶炼业方面,用焦炭冶铁流行开来;纺织业方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方面,创造了五彩和斗彩瓷;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手工工场)。(3)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4)现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29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战争前,商办企

    28、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材料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战争前,其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4分

    29、)(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6分)(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商办企业之所以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是因为通商口岸受西方列强入侵早,自然经济最早开始瓦解,为商办企业提供了条件;而清政府重农抑商,导致商办企业在甲午战争前得不到清政府认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等信息对特点进行概括即可;“原因”需根据教材知识作答。第(3)

    30、问的第一小问,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可以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曲折性方面回答,也可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方面回答,也可从其他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通商口岸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自然经济最早开始瓦解。得不到承认的原因:清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格限制工商业。(2)特点: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以民营(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速度快。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实业救国思潮。(3)因素: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认识:略。(提示:可从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角度回答,也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曲折性等方面回答,也可从其他角度回答。)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