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丁-大逆转.pdf
韩丁-大逆转.pdf
《韩丁-大逆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丁-大逆转.pdf(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大逆转大逆转11 中国的私有化 1 9 7 8 - 1 9 8 9 威廉韩丁 目 录 前言前言.3 简介:中国的农村改革简介:中国的农村改革.5 细碎土地上的成功. 6 进一步,退两步. 7 责骂的典范. 10 精明而可怕的特色.11 天安门事件之后. 12 中国的一个小城镇:中国的一个小城镇: 1978 年的张庄年的张庄.13 凤阳之行凤阳之行 1983.19 大刀阔斧的改革,农村的变化大刀阔斧的改革,农村的变化 1984.30 倒退到 60 年代?. 30 鼓励分工. 31 经济成果. 31 资源的破坏. 32 雇佣劳动. 32 可怕的风俗. 33 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 33 草原现状草
2、原现状.35 聚焦过度放牧. 35 改变管理制度. 36 改变价格体制. 37 通常的一些误解. 38 减少汉族移民. 39 解读改革:解读改革:1986 年农村的变化年农村的变化.40 贸易问题. 40 农民减负. 41 一个仍然正常运行的集体经济 . 42 合作化的成功. 43 草原上的两极分化. 44 荒野山地,未开发的草地 . 45 改革所绕过的:农业机械化改革所绕过的:农业机械化 1986.47 失业问题. 48 比例和范围的问题. 49 1 又名大回潮 ,1990 年纽约每月评论出版。 1应当具备的多样性和弹性 . 50 适当的社会组织. 51 政府支持的形式. 51 重访大寨:重
3、访大寨:1987 年年.53 充满偏见的比较. 53 下滑的农业. 55 待拯救的煤矿. 56 诽谤的背后. 57 过去和现在,充满讽刺意味的教训. 58 毛泽东农村政策再思毛泽东农村政策再思.60 粮食战线. 60 剪刀差. 61 命令主义(COMMANDISM). 62 私有化风潮. 63 形“左”实右. 65 文化革命. 66 可疑的政策主张. 67 为什么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什么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69 新民主主义的提出. 69 饭碗:金的,铁的,瓷的 . 70 小土地的保障. 72 天安门屠杀:天安门屠杀:1989 年的年的 6 月月.74 广播哑了. 75 夜里开火. 75 午后
4、的死亡. 76 给人民一次教训. 77 对强权说真理. 77 被糟蹋的统治权. 78 广大的进步联盟. 79 2 前言前言 前言前言 1989 年的“六四”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显示“改革”时代的独一无二了:向天安门进军的人民解放军公然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它像一道闪电照亮夜空,揭示出中国当前统治集团的反动本质。 早在 1989 年 6 月之前, “改革”的本质已被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和一些外国人所洞察。然而,西方的传媒和学术界却几乎都被改革的花言巧语和市场的“蓬勃发展”所催眠,以致看不见事实在自己眼前展开的真相。概因私有化合于他们的偏见,而改革带来的消费的繁荣又证实了其正
5、确性,所以他们不再细致观察分析潜在的趋势:经济混乱、基础败坏、环境恶化、社会瓦解、文化萎靡,以及不断上升的可能撕裂中国社会的阶级对抗。 毛泽东是高瞻远瞩的。20 多年前,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就指出邓小平、杨尚昆、和他们的“铁杆”同伙是走资派。他准确的预见到,如果这样的人上台,他们就会把马列主义的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的党,整个中国就会改变颜色。 令人惊讶的不是毛的预言何等准确,而是这预言的应验何等迅速!邓把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开始“改革”不过是在十一年前。大的变动,例如在农村全面实行分田单干,允许大大小小的私营企业雇工剥削,仅仅是在五年前。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无法预料的苦痛却
6、使得中国人民疏远了邓,特别是最受改革“恩惠”的城市居民,在 89 年的五、六月间,全国各地的示威者占据了大街小巷。 邓以枪炮和坦克做出了回应,给劫难后长安街留下数以千计的死伤者。凶残的军事镇压宣告邓在道义上的破产,随后在全国展开的政治犯大搜捕更明确无误的揭示出改革究竟是什么颜色、从来是什么颜色。 不要犯糊涂了。北京的头头脑脑们已经抛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他们不再是革命的策划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是新产生的官僚资产阶级,忙于将经济划归于巨大的家族采邑,做好准备按照买办的模式把中国完完全全卖给出价最高者。在广场的屠杀并非什么过失,不过表明他们窃据领导位置以来所推行的路线达到了一个顶点。他们着手拆除
7、解放后中国人民耗费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和习俗。他们这样做却使得他们站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对立面。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邓是怎样从一个倍受尊崇的英雄、与“万恶”的四人帮做不屈的斗争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腐烂堕落的独裁者和一个满身血污的刽子手的呢? 部分答案可以从席卷中国的改革中找到。我的这些文章,把从农村解散农业合作化开始的改革历程编年记录并加以分析。这本文集将作为有力的案例,对资本主义道路能发展中国做出质疑,并提出这样的疑问:改革的领导者们,在选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后,是否已经蜕变了一小撮官僚资本家如同解放前从政治和经济上操控着中国的蒋介石集团“四大家族”一样。 6 月 3 号
8、和 4 号发生的一切,指向这样一个结论,邓和他的同伙们已经成为新的官僚资本家集团。他们通过改革,尤其是私有化和自由市场贸易的开放政策,使得官僚们可以控制经济命脉,并形成了与大的跨国集团分享利润的买办性质的伙伴关系。 这就足以解释, 为何当学生们提出要求要平等对话、自由言论、真相报道和官员财产公开时,邓断然拒绝毫不让步。在天安门,最重要的并非革命的未来,而是统治集团的信誉和他们统治的合法性。任何泄漏高层不择手段的统治秘密的行为都对邓和他的“四人帮”意味着“红色警戒” 。 “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时邓在 1960 年代早期所说的。正是这句话使他得以闻名。 3到了 80 年代,人们观察到
9、这个大人物的社会实践之后,对他的名言做出了适当的修改: “白猫黑猫,抓不住老鼠不要紧,只要没被抓住就是好猫。 ” 当中国的学生和市民对“猫”的所作所为追究不放时,情况发生了逆转。不顾可能带来的后果,他给予了回击。 4 简介:中国的农村改革简介:中国的农村改革 简介简介: 中国的农村改革中国的农村改革 1988 年是所谓中国“改革”2的第 10 个年头。因为改革家们最先在农村推行他们的政策,因此农村的改变是彻底而深远的。 这些改革措施带来的短期后果已经充分显现, 而且长期的趋势也日益明确。一开始,中国和西方对农村改革是赞不绝口的,尤其是从粮食的增产上来看。但最近的资料却显示已经有一些忧虑在新闻报
10、道中出现了。粮食产量停滞不前。关于农业的当年投入和长期投资都下降了。农业的基础设施已被破坏,环境在严酷的冲击下日益恶化。国内,从上到下,自夸开始被痛苦的重新审视所取代。 每个人都在猜测中国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但从频繁和迫切的要求公众耐心,理解和稳定来看,这冲击无疑是深刻的。连篇累牍的各色文章,要求读者理解中国正在经历一次伟大的变革:前景美好但需要付出辛劳和牺牲, 困难和反复难免而且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些文章的作者没有丝毫的悔悟,也没有任何的提示现在走上的可能是一条错误的道路。不断尖锐的矛盾,持续上升的代价被一句“一切都是过渡性的”所勾销,所有的麻烦都能够而且终将即使解决。这些问题并非“均衡
11、态特性”借用一下政治学家 John Elster 的话,它们并非新政策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后果,仅仅是凯歌高奏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泛起的短暂的涟漪。这样,当问题不断涌现时,出现的是要求改革全面深化的呼声。问题并非来自“太多,太快” ,而是“太少,太慢” 。令人担忧的通货膨胀必须缓解,需要一段强制时间来调整,但那仅仅是生产和流通领域向私有化全面进发的征程中的一小步后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大批的中国经济学家、 社会学家和大小官员都忙于重新发现亚当斯密, 都忙于重新发明 “车轮”“自由市场”的伟大奥秘。对他们而言,从 1840 年以来,中国所接受的深刻和苦痛的教训都烟消云散,无需理会。海外媒体
12、的博学家们也都毫无例外的同声附和,并敦促他们以更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迈出新的步伐。 有人也许期待着国内外做出更加深思熟虑的反应,但自从邓上台并从 1978 年开始推行改革之后,五湖四海,几乎没有听到任何批评。许多中国人,也确实质疑过甚至抗议过,激起了持续的挑战和争议,但冲突并没有表面化。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所有的媒体都控制在改革支持者的手中,无论是国有的、国家资助的乃至私人的。 不过这不能解释为何缺少来自海外的批评声音。 与此同时,在美国,我们又遇到了与 50 年代相似的境况,不过是以倒像出现的:那时我在参加到中国革命七年之后回到了美国。那时我是屈指可数的少数为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实践公开
13、辩护的人之一。这些年来思潮慢慢发生了变化。各处的青年学者发出了越来越多的赞同中国革命的声音。到了 1972 年,甚至是尼克松这样的死硬分子也转过来了,在整个西方世界面前,亲自到北京访问并承认毛的政权的合法性。从此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直到 1978 年。当邓上台并掉转方向时, 他赢得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支持。 专家们很快中国的声明中从得出结论, 新的过程表明改革是 “资本主义式”的。 当邓的政策得到普遍的赞誉时,我发现我自己又退回到“光荣的孤立”之中了。在我看来,中国正在走上一条与前三十年不同的、可能是多灾多难的道路,我成了这一切的一个孤独的批评者如果不是完全孤立的话。 我也并非一夜之间就从拥
14、护者变为了批评者。作为在海外的新中国的老朋友,我当然可以自由的 2 “改革”这个词用以指代中国当局推行的这些(事实上是反动的)措施已被广泛接受,我也接受这一用法,此后对此也不加引号。但是从我的分析中可以明确无误的看出,这并非改革,这些新政策是不折不扣的复辟。 5表达我的见解。不过改革开始时,我有意避免草草做出结论。我决定以极大的耐心来等待和观察这个新时期。当然,我特别关注的是中国的农村。 对合作化农业的改革始于 1980 年,中共中央低调的指示,推荐开始在小范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这一制度下,每个农户家庭与队或村签订合同,规定应当上交国家和生产队的部分,剩下的产出归农户。在一些偏远
15、地区,人口居住极其分散,集团开会、生产和公共财务几乎没有意义,这个家庭合同制或者“责任制”被认为是不可取代的。我根本没有想,这个显然是从集体化农业后退的政策,会被邓用于清算整个集体化农业系统。 经过一段时间,这项政策的最终目的日益明朗:全面的私有化,丝毫不考虑社会的意愿以及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环境。 细 碎 土 地 上 的 成 功细 碎 土 地 上 的 成 功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东北民谣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改革重要的十年,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这一过程。除了一年外,从 1978 年后的每一年我都有 5 到 6 个月时间在中国。从 1980 年开始,为期五年,我作为联合国草原管理
16、项目的顾问呆在离北京东北约 600 英里的内蒙古 chao 区,翁牛特旗3。在那里,我们寻求草原沙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一有空就去山西省长治市的张庄,在那里我帮助农民们发起了空前的全面机械化的实验。 但当这个改革开始反对农村的集体化所有制时,它迅速地和我所从事的两个项目发生了冲突。翁牛特牧场,在这片被我们称为大面积沼泽化、盐碱化、退化和沙化的草原上,是一个独特的国营集体合资性质的企业,为牧民与省政府共同所有。双方合资的生产性质,与私有化的改革家们和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渴望“先富”的牧民发生了冲突。他们共同煽动起当地人清算集体化。 五年过后,当联合国投入 4 百万美元、中国政府也投
17、入相同的资金之后,私有化使得我们的草原项目全泡了汤。地区政府不愿根据具体情况而保留牧场,他们将家畜、干草场、草原都统统分给了牧民个人。到 1984 年,新建的牧场灌溉系统难以维持,而且也征集不到牛、羊、草场来做放牧踪迹实验,联合国不得不放弃了,草原沙化问题研究在没有得出结论的情况下中止了。联合国购买的农业机械就废置了。我们的工作转为帮助单个的牧民,但我们的项目被认为过期了。 这是在北部边疆的情况,而在山西东南角的张庄,虽然五年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张庄的农业机械化项目最终也化为乌有。1978 年,张庄人就开始自己搭建组装的农业机械,在 200 英亩的玉米地上,可以自动完成从施肥、平土、播种、除
18、草、收割、烘干到将烘干后的玉米存入仓库的全部过程。机械组只需要 12 个人,但劳动效率是手工时的 15 倍,而且花费仅仅为原来的一半。但改革后,土地被划分为无数的小块分给了单个农户,机械化农业也不得不让位于原始的间断的个人耕作了。农民们没有选择,只有抛弃他们先进的农机,重新扛起了锄头。而银行向村里索要贷款时,村里的头头们说:把机器拿走吧!银行自然是不可能找到买主的,所以直到今天,这些施肥机、平土机、喷雾器、喷灌系统、玉米收割机、干燥机都躺在院子里慢慢的锈烂,默默的述说着那个过去的年代,那个被刻意回避的年代。 这两个实验的失败使我震惊。并不是我没有付诸努力,为了这两个项目我投入了汗水和辛劳,我知
19、道其他人也都和我一样。成功似乎近在咫尺,而它们的成功对中国的为了是多么重要啊!但是,这两个实验可能只能算做特例。国营集体合资的牧场是非常少见的,而看起来更为罕见的是机械化的农庄。不能因为两个流产的实验就怪罪改革,但显然可以归罪于当地的官员们教条的不假思索的推行改革政策。 也就在那个时候,一次不同的经历使我认清了中共中央推行的所谓改革走得有多远。1983 年的夏天,我乘飞机从北京飞到上海。在 3 万英尺的高空,我向下俯瞰,我第一次看到了“责任制”给广阔 3 位于赤峰县境内。 6的华北平原带来的令人吃惊的变化。 我向下看着,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泪也禁不住流了下来。从前,在村落和连接它们的道路
20、间,有着整齐的方形的长方形的土地,绿色的、黄色的、褐色的,一直延伸到地平线。而现在,细碎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排成零散杂乱的图形,蔓延上千公里。这不是土改前的所谓的“邮票一样小块”的土地,是比那更细小的带子一样的,面条一样的土地!那些土地是那样狭窄,以至于马车经过时,一个轮子在这个人的土里,另一个轮子就压倒了另一个人的土里。 中国的农民一度曾有了这样的生产规模和农业制度,使他们可能同那些高科技导向的机械化武装的城市居民兄弟们一起,多少能算同步的进入现代社会。可到头来却成了这样!就像荧光屏上闪过的一个小小的亮点,曾经有过的规模化生产,曾经有过的制度,就这样消失了。历史的书卷中,这新的一页刚刚翻开,
21、却又马上后退了千百页,又一下子回到了起点。 一个目瞪口呆的农民同志对我说, “我算看明白了,通过农村改革,共产党把农村这块包袱丢掉了。从现在起,他娘的,你要是落后了就只能怪你自己。 “ 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许多的农民拥护改革,合作化时期也有不少的村庄陷于萧条状态。现在,个人有了土地生产的决定权而且可以随心所欲的决定自己从事的副业,加之同时期农业品价格的上涨,这都使不少单个农户了可观的收入。 然而,在我看来,单毫无理性的将土地分为细碎的小块这一项,就足以抵消政府所能看到的、或是精心修饰使其看起来比美妙的所有的优点。在我看来看,面条一样小块的土地只能是死路一条。我无法想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拥
22、有小块土地小农可以有什长远的的希望,而且他们当然不是中国现在这样的只有有四处分散的一两亩土地的小农。农民用锄头耕作,这种低效的生产方式意味着一年到头最多就能收获一吨粮食,只是我在宾夕法尼亚用拖拉机机械化耕作产量的八百分之一。一吨的粮食,只值一百多美元,就将要决定无数这样的耕作者未来的生活水平。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体差别的增大,和自由市场带来的无情的剪刀差,小农们无论现在享受着怎样的繁荣,都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进 一 步 , 退 两 步进 一 步 , 退 两 步 你没想好就说,你没说完就去做,等到做了发现其实一团糟。 山西农村关于实用主义的民谣 不过, “责任制”初步显现出来的一些结果,似
23、乎证明了我的担忧是杞人忧天。许多“面条一样小块土地”的承包人,收入上升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在这收入上升的背后,不仅有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因素,而且还有国家对超定额纳粮者的奖励。由于化肥,农药供应充足,灌溉用管道增加,获得国家的超定额奖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这样以前住在闭塞的村庄里的农民们也找到了同往市场之路。与此同时,许多不愿或不能得到土地承包合同的人,外出自谋出路。他们中只有一小半能找到工作,但能够找到工作的那些人通常是手工艺者,小贩,车夫,建筑工,短工等等,大多收入增加了。就这样,随着改革势头的增长,农村里不少人的生活改善了。与我的预期相反,农产品的产量普遍与以往持平甚至有所上升, 至少从图
24、表上看是这样 (官方的统计从来不会犹豫尽量的利用产量数据,尽管冷静地看那些数据仅仅是产量预测而已) 。而且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籽,烟草和其他特产,因政策性大幅涨价产量增长尤其迅猛。考虑涨价和非农收入带来的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出现的“生机勃勃”的增长有了根据。 1984 年,政府宣布并庆贺粮食产量有了历史性的增长粮食总产达 4 万吨。因为大量商品粮出现, 在自由市场上粮食的价格降到接近国家供应粮的结构。 改革带来的丰收给了多少人幸福和快乐啊。有关部门认为粮食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贸易商们甚至开始商谈饲料粮食大量出口的合同了。改革看起来确实有效, 至少在如此美妙的丰收面前。 如果有什么严肃的问题的
25、话, 那就是这个私有化的 “新社会”通向何方?改革之路是否通往社会主义? 到处都是改革带来的繁荣昌盛(而实际上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看起来没有多少人会关心最终的结果。不过,因为共产党多年来一直承诺搞社会主义而且也很重视毛主席提出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 7救中国, “改革家”们以承诺坚持社会主义来获得“顽固派” (难道他们不是“动摇派”吗?)的支持而同时“辩证”的发展并重新定义“社会主义” 的含义。 (译者注:若干年后一度洛阳纸贵的交锋一书的作者这样评论到: “联系后来改革的历程,人们发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的包容也在不断扩大,这是解决中国人思想困惑的极为有效的措施。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韩丁 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