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哲学历史.pptx

第九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年10月),,第一节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一、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党在纠“左”工作中 遇到严重阻碍 (一)揭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二)党在纠“左”进程中遇到的严重阻力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 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 1、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的进程 2、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3、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并制造和接受对他的个人崇拜。,华 国 锋 “ 标 准 象 ”,,,“ 两 个 凡 是 ”,,出 格 的 宣 传,,,哇 塞 , 他 好 帅 ,,二 、邓小平论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 想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一)邓小平对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 想的有关论述 1977年4月 (二)党的十届三中全会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第 三 次 复 出,,三、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党的十一大宣布“文革”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这对于动员群众起了积极 作用,但未能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 任务。,(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 十 一 大 ” 会 场,,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过程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11日又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 报上发表,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从而在 全国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篇文章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要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并阐明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 榜样。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针对当 时的形势,再次精辟的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 中央和地方报刊还发表了许多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量文章。,,邓公与胡公,,2、意义 这次的学习讨论运动,帮助干部和群众打开了思想解放的 大门,划清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搞乱了的是非, 提高了完整地、准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进行现代化建设的 自觉性。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震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 的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讨论。它是建国以来一次具有深 远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 “两个凡是”及其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禁锢,宣 传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这场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明确了一个根本 的问题,这就是,真理的标准是领袖人物的片言只语,还 是人民的社会实践。从而使人们敢于打破过去盛行的个人 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敢于正视过去,实事求是地 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这场讨论,对于党和国家的工作从“左”的错 误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为 1978年12月底召开的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准备了思想条件。,第二节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性 转折 (一)会议经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工作 会议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的问题,展开了认真的讨论。 陈云的重要发言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全局性的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会议。,(二)会议的主要内容 1、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 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指导方针。 2、全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 确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 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 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3、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 线。 全会指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要坚决地平反假案,纠正错案,昭雪冤案。,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 件 纠正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 陈云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选邓颖 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且选举产生了中央纪律检查 委员会,陈云任书记。 4、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改革经济管理体 制的重大决策,,全会指出,中国现行的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利于充分发 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进行改革。 5、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 义法制的任务。 6、这次会议后,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的 领导核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 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 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 确路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后 两年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最终巩固了粉碎“四人帮”的胜 利成果,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过去20多年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点 转移问题。提出改革开放的观点,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基本思想,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具 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 在中国历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又面临多种发展思路的 转折关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选 择了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真 正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改革开放新 时期。,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会 场,,邓小平和陈云,,群众争购印有全会公报的报纸,,让 新 时 代 开 始 吧,,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的起步,(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天安门事件”、武汉“七二”事件、薄一波等61人案、新疆叛徒,,集团案、东北叛徒集团案、“内人党”案、“三家村”反党集团、总 政“阎王殿”、杨余傅事件等,否定了上海的“一月风暴”。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决定 撤销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的罪 名和把他“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5 月1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 计,在此期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 全国共平反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名共产党员恢复 了党籍,数以万计的无辜受株连的干部群众得到了解放。,迟来的悼念,,为刘少奇平反,,沉痛悼念少奇同志,,王 光 美 迎 回 丈 夫 骨 灰,,历 史 终 究 是 人 民 写 的,,2、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调整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注意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右派摘帽和错划改正; 地主、富农分子摘帽; 落实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 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落实民族政策; 落实宗教政策; 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发展组织 上述这些政策的调整和落实,正确地处理了人民内部的一 系列矛盾,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 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动现 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恢复高考,,,,清 华 大 学 78 级 大 学 生,,邓 小 平 与 78 级 大 学 生 在 黄 山,,(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1、以联产承包为特点的农村改革的展开 安徽、四川省委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 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 严俊昌、严宏昌等18户农民在一张旧纸上联名划押,决定 将土地分开,包干到户。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 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 达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国家还采取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扶持农村商品经济发 展的措施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与成效,农村“大包干”的诞生,,小 岗 契 约,,,农业生产责任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个体户”的出现,,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 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建国三十二 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 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 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 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 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 完成。 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 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改选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 主席。,十 一 届 六 中 全 会,,全 面 拨 乱 反 正 的 成 果,,第三节,全面开拓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局面,一、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制定 1、会议经过 1982年9月1日至11日 2、主要内容 邓小平开幕词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 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大主席台,,胡 耀 邦 总 书 记,,大会实事求是地确定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 系列正确方针。规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 标是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 大会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大会提出,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大会审议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十二大制定的党章,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 “左”的错误,继承和发展了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 大会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随 后举行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叶 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意义 中共十二大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大会,它揭开了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军 委 主 席,,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一)农村改革的深入 1982-1985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 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 ,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际上不复 存在 1984年,中国粮食第一次突破4亿吨,人均400千克,基 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乡镇企业的崛起,,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是采取一哄而 起,一步到位的方式,而是从实际出发, 及时总结农民群众的创造,因势利导,加 以推动。这是共产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 成功的范例。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农村, 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 对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 于其他领域的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 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 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 与改革。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 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 主权。,总 设 计 师,,,(三)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1985年3月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5月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四)对外开放的发展 1、对外开放的进程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 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举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迈出改革外贸体制的第一步。 1984年4月,14个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 的61个市、县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6年10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 (五)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国政府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对外政策的调整,(一)提出过程 1981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 统一的方针政策(即九条声明)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 授杨力字的谈话 l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 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 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 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谈话,(二)含义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 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 也不吃掉谁。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 度自治权。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三)成功实践 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三个附 件在北京草签。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子1997年 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 还给中国。中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中阐述了对香港的基本方 针政策,这些基本方针政策五十年内不变。,告台湾同胞书,,,,解决香港回归问题,,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四、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1、整党 1983年10月,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 2、精神文明建设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 导方针的决议,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和实践,一、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突破 (一)会议经过 1987年 10月25日至11月1日 邓小平主持大会 赵紫阳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十三大会场,,赵紫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新政治局常委,,(二)主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 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概括起来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经济发展战略和各项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模 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关键是党政职能分开。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党必须经得起执政 和改革开放的考验,。 11月2日,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赵紫阳、李鹏、 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 紫阳。全会决定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 席,赵紫阳为第一副主席,杨尚昆为常务副主席。 全会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批准乔石 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三)意义 中共十三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 位。这次大会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九年间10亿人民 丰富生活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首次系统 的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 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 面改革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展示了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进。中共十三大在实 现中央领导人年轻化方面又迈出了较大的一步,这是党的 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表现,对党的正确路线持续稳 定地贯彻下去,提供了组织保证。这次大会作为一个全面 系统地加快和深化改革的大会而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二、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原因 对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指导是存在失误; 加工工业的盲目发展 ; 忽视了必要的适当集中 ; 忽视了综合平衡和加强宏观控制 ; 对农村形势曾估计过于乐观 。 国家经济生活中出现许多不健康因素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经济过热 ; 价格“双轨制”造成的流通领域的混乱 ;“价格闯关”失败,通货膨 胀严重;人民生活受到影响,出现抢购和挤兑风潮。 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把1989、1990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 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各种问题的出现,,三、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一)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1、风波发生的原因 “国际的大气候” “国内的小气候 ” 2、经过 3、风波平息的意义 (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 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 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辞职,,胡耀邦逝世,1989年政治风波,,,,北京戒严,,,对“八九”动乱的定性,,(三)抓紧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四)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于1989年11月9日通过关 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职务的决定 全会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通过中共十三届四中和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顺利 的交接,这对于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稳定性、 连续性,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大的 意义。,江泽民出任总书记,,反腐败,,前后任军委主席,,四、七五计划的完成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1、治理整顿的完成 2、七五计划的完成 3、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五、对外经济合作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1、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 2、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至1992年底,全国已有私营企业13.9万户, 年创产值307亿元,从业人数超过230万人; 全国个体工商业户达1533.9万户,从业人 员达2467.7万人。,开发浦东,,六、外交工作的新格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 苏联解体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 付” 、“决不当头” 中苏关系正常化 中韩建交 中美关系的曲折和恢复,中苏关系正常化,,七、邓小平南巡,1、背景 1990年代初,国内外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来说,是有利 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挑战和机遇、困难和希望 并存,机遇和希望大于挑战和困难,我国在国际上仍然有 着很大的回旋余地。从国内来看,经过三年治理整顿,政 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稳定。这一切,都为我们加快改 革开放,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 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 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把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2、主要内容 1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大胆地试,大胆地 闯。,,,必须更大胆地改革,在思想上更加解放,不能为某些已被实践证明是 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僵化认识所束缚 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3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济发展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4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6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 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事 业继续坚持和发展下去的根本保证。,3、意义 邓小平这篇谈话,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关键时刻发表的,它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国 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 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 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 党的十四大报告系统地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提供了依据。 4、1992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 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要谈话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当 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 济建设搞上去,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继续前进。,深圳,,八、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召开经过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更大胜利 2、主要内容 14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报告全面阐述了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邓小平会见十四大代表,,,,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初步推算,90年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增长百分之八到九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向这个目标 前进。在谈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时,报告提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 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目前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 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永远不称霸,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 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 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理论武装全党。党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党要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要加强基层组织建 设,坚持和键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报告高度评价了 中央顾问委员会十年来的历史性功绩。指出,中央顾问委员会向十四 大建议,从十四大起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江 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为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3、历史作用 中共十四大,是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举行的,是一次 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党的十四大总结十 一届三中全会14年来的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 科学的概括,明确提出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这对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大 而深远的意义。,胡 锦 涛 同 志,,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