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docx

    • 资源ID:2438075       资源大小:21.6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docx

    1、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注释】(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解释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章是讲如何来学习。这个温,就是温习。故,是所学的学问,已经学过的。这个新,就是所学而新有所得的这些学问。譬如说我们读书,已经读过的书,我们再加读诵思惟,古人讲温书,就是温故。尚未读过的书,现在正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道理,这就是知新。所以温故知新是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新学的,必定是在已经学过的学问基

    2、础上再提升。那么不断的温故而知新,这是好学。如此好学,就可以为人师。朱子的集注里面讲,温,寻绎也。这个寻绎就是回顾和研究的意思。故者,旧所闻,就是过去所闻的,所学的。新者,今所得,现在所得的。朱子讲温故而知新,说法有他新颖之处,他怎么说?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他这里是由温故来发明新的意思。他说学能时习旧闻,学了道理,能常常来温习。这个习,粗浅的来讲是温习,再深一步讲,这个习有练习、实践的意思,落实的意思。就是把所学的,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都能运用你所

    3、学的,这叫学能时习旧闻。正如学而篇第一章讲的,学而时习之,这是讲到温故,不是说只是记在口上,口里能讲。这里是你真正入了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那么你就每有新得了。圣贤学问果然能够落实,能够运用到你的待人处事接物当中,你才有新得。这个新得就是你有悟处,你真正能够实证圣贤的道理。这个圣贤的道理,不是只是圣贤人的境界,你把它转成自己的境界了。学问是包括信、解、行、证四个阶段。首先我们能相信,圣贤人所说的话是真理,然后你去理解。如果只停留在信和解上,这不能叫真实学问,这就是后面讲到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真正真实的学问是什么?你要去行,你要真干。譬如说圣贤教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你真正落实到

    4、自己的心行上。你真干,行有所得,就是朱夫子这里讲到的每有新得。这个得是你真正证得了,信解行证,证是什么?证明了,证明圣贤所说的是真的,你自己真有体验。则所学在我,这个学才是实学,变成我自己真正的学问了,不是圣贤的学问,是我的学问。换句话说,你不知不觉入圣贤之域。运用这些圣贤道理,其应无穷,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你都能运用,你都能发明圣贤之道,这种人才可以称为人师,你可以真正做人的老师。所以朱子这个见地很难得,不是说我在读圣贤的典籍,不断的温习,不断的背诵,这叫温故;又不断的新学一些知识,这叫知新,这个讲得浅。朱子他悟到温故知新是你真正要落实圣贤学问,然后你有新得,这个新得的体验就

    5、是知新。知新从哪来的?从温故得来的,也就是你真正学了之后,去实习、去真干,这才有新得,你才有知新。那么朱子在底下,又反面来更加加强这个论点。他说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什么叫记问之学?我们读论语,字都会念,念得很熟,都能背诵,意思听讲之后也能懂,甚至能讲给别人听,但是自己都没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不亦悦乎,没有这种体验,那只能叫记问之学,这是你记来的。你博闻强记,你记性好,你记得多。不懂的你就问来,你就听来,但是它没有真正变成你的存心、你的行为,所以只停留在表面,叫记问之学,无得于心,心里没有真正的体验。我们的恩师对记问之学,送一个很好听的名称,叫儒学。你是学儒学的,学得也不错,论

    6、语可能从头到尾倒背如流,讲得也能头头是道。甚至讲得倾倒一片,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烦恼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还是长戚戚,心里很多忧虑烦恼。大学里讲的心里充满了好乐、忿懥、恐惧、忧患,心不得其正,身不得其修,家也不能齐。怎么家不能齐?你看看,论语学的很多了,可是夫妻间还常闹矛盾,跟父母、兄弟、儿女关系都处不好,这家没齐。人家学圣贤之道学得不亦悦乎,我们学得不亦烦恼乎,这怎么能说有得于心?那统统叫记问之学,搞儒学,不是学儒。儒学和学儒这两个字一调换,意义完全不一样。学儒是什么?真正向孔老夫子学,向圣贤学,入他们的境界,你就真正得到不亦悦乎。所以记问之学,所知有限,你所学的只能叫知识。知

    7、识很丰富,读得多记得多,但是那不是你的,是孔老夫子的,是圣贤人的。而且你所知的也有限,你有所知,也有所不知。圣贤之学,它是圆融的学问,一通一切通。你譬如说论语四百九十二章,你从这一章入手学到底,你就通到自性了。通到自性,大学说的能明明德。你明德一明,统统都明了,那叫开悟。所以任何圣贤的道理,你拿来马上你就懂得它的意思,你就能跟人讲,讲得一点也没错。甚至拿世间任何一个学科的书籍你来看,你都能看得懂,一接触就明了,为什么?智慧现前,这是明德的作用。你能明明德,这个作用大用无方,这时候就是无所不知,那真正通达心性的学问。没通到自性,那所知还是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而且所不知的比所知的要多得太多。礼

    8、记学记里面有一句讥讽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你不配做别人的老师,为什么?你都没通。什么人有资格称为老师?通了自性,他开悟了,他明明德了,他已经完成大学之道,这个人是圣人,他才能够堪称人师。没达到这一点,那都是叫学生,圣贤的弟子。所以学,贵在落实,贵在力行。力行,我们下手处不要好高骛远,就用弟子规,这就是的起步。你看论语学而篇第六章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就用学而篇第六章的这一章,来做为总纲领开解。从七科来开显,第一个是孝,第二是悌,第三是谨,第四个是信,第五是爱众,第六是亲仁,第七是学文,这统统都是教我们去落实的。你真正这样去落实,你才是

    9、真正圣贤弟子,孔门弟子。你去学习圣贤的典籍,边学边做,学有新得,跟人分享,这还能勉强称为人师。因为你温故而知新,你真有所得了。你讲出来的不是记问之学,是你真正在力行当中的体验,分享你的体验,分享你的新得,但是这个人师不圆满,还是在学习的阶段当中。如果没有去力行,就不能叫人师,那有一句好听的话,叫经师。你能够讲圣贤经典,讲解的也没错,这叫经师。这个经典你可以写论文、写书,你能被评上教授,经师,那古人也讲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们要学习圣贤之道,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经师的这个层面,要做人师,就是我们老师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的学问能堪称人师,那是你要力行才行,你的行为可以做为世间人的

    10、榜样、模范。所以学记里面的不足以为人师这个意思,跟温故而知新,它又互相发明,让我们正反两方面去理解,什么才是师,这个师是最低的标准,温故而知新。你把所学的道理,真正去力行,才有新的体会,这叫知新。可以为人师,这个可以两个字,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是夫子讲的最低标准,勉强可以称为老师,人师。如果你没有去力行,那就不可以为人师。即使是我们是学富五车了,知识很广博了,一切经都能够背得滚瓜烂熟,都能够讲解得天花乱坠,那都不能称为师。为什么?就是没有所得,没有新得。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批注里说,观心为温故,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为知新。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这个话讲的道理很深刻。蕅益大师讲观心

    11、为温故,你看,一开始就把孔夫子的意思拉到心性上来讲,真是处处指归心性。观心,这个心可以叫真心,也可以称妄心。真心是宇宙的本体,一切宇宙万物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真心无相,是空寂的,老子称为道,他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讲,道是宇宙的本体,可是大道无形,没有相的,我们的六根没办法去接触到。也就是眼,眼根你看不到;耳根听不到;鼻这个根,嗅不到;舌头这个根,尝不到;身体,身的这一根触摸不到;意根,就是意念想象不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没办法缘到心性,所以我们称为心性是无相的,是空寂,你想都想不到,你一想已经落到妄心里面,妄心是动的,这念头刚起就动了。妄心是没办法体会、了解真

    12、心。所以六祖大师讲这个心,他叫自性,讲的是同一桩事。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是清净,何期这个意思就是想不到,真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无形无相,六根都缘不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自性。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不生也不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它从来没有动过,没有来,没有去。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宇宙万物一切现象,都是心性所变现出来的。怎么变现的?一动就变现。这一动就是妄心起来了,妄心它就现出相。所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华严经上讲。所现,是讲它的能力,它的功能。真心本性它有能现的这个功能,但是它要有一个缘,这缘是什么?妄心。妄心一动,它就能够变,变现出境界了。变这个功

    13、能,还是源自这个真心。所以所变现的宇宙万物,你说它是真心变的也行,妄心变的也行。因为本来分不出真妄,真和妄是一不是二。从变现的能力上讲,是心性的能力,是真心,这是因。缘?是妄心在动,一动就现相,因缘和合,可是又分不出真和妄。因为离了真就没有妄,就是离了能现的心性的这个功能,妄心也就没有了,没有作用了。离了妄,真也找不到,本自空寂,所以真妄和合,真妄不二。这一切宇宙现象,都是真妄一起变现,所以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识就是妄心,它所变的。你能真正观这个心、识,了解宇宙万物原来就是心识所变现,这叫温故。直截观宇宙的理体,原来是本自空寂的心性当中,忽然出现念头,这是妄心,念念相续,而产生宇宙

    14、万有的相续相。你这样观心,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你就能圆解了,圆解什么?宇宙万有的道理。宇宙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它往哪里去?这些统统都明了了,这就是朱子讲的穷理了。穷理是一切理都明白,也就是圆解。开发,开是开悟;发是什么?发明。一切宇宙万有的真相,你无一不晓,无所不知。得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语,是个佛教用语,它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能持,又可以翻成能遮。江谦先生的补注讲,持善令不失,遮恶令不生也,这就是陀罗尼。就是我们的心念念都善,执持着善念,不令它失掉,这就是夫子讲的择善固执。念念都是善念相续,昼夜常念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是持善令不失。那么陀罗尼又有能遮的

    15、意思,遮是遮止,遮恶令不生,对于恶法,恶念能够止住,不生恶,不去作恶,这是讲的陀罗尼。我们知道心性起作用是性德,性德的流露是纯善,所以真正能够证入心性,也就是这里讲的圆解心性的道理,开发自性的性德。那么一切恶都永断,一切善无穷尽的相续,蕅益大师说,这叫知新。又说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这个故是已知的,已知的不离心性,未知的是心。未知的今已知了,那未知的还是不离心性,一切法不离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讲温故,讲知新,都是不离心性。江谦补注里面讲温故者,明其不变之体。知新者,妙其随缘之用。温故是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这个补注补得好,他讲的温故就是明心,不变之体就是心性。它本不动摇,本

    16、不生灭,这是讲到不变。心体不变,所以温故就是明心见性。知新,证悟心性之体,这样便能有无穷妙用,他能够随缘,随什么缘?随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的缘,而现无穷尽的境界,所以它能生万法,怎么生?随着缘来生,随着妄想分别执着,这都是妄心,随着妄心生,真心不变,不变而能随缘。这个随缘是从它的用上讲,不变是从它的体上讲,所生的万法是它的相,体、相、用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能够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而能变应万物,这就是随缘妙用。所以温故是正念真如,证得真如的理体,念念不离自性,叫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想到随缘,跟一切众生接触往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能现什么身而为

    17、说法,无穷的方便,这叫知新。我们从这里看到蕅益大师把夫子的温故知新,提到心性高度,达到这种境界,才可以为人师,这个师是天人师。天上地上都尊他为老师,三界的,在佛教里面有一个尊号就叫佛,佛陀,所以佛陀叫大师。为什么?他证悟了心性。他有无穷的随缘妙用。所以学圣学贤的境界,我们要知道,它有一个至极圆满的那个境界,这是我们的目标。而具体下手处,那还是要按部就班,按照次第,而不能够一步登天。一步登天,好高骛远,那就是什么?口中步步空,行来步步有。嘴上能说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能证心性,可是日常生活中连弟子规都没做到,充满了妄想分别执着。这种人充其量叫搞佛学,不是叫做学佛。学佛就是放下,明心见性,其实不外乎就

    18、是从放下功夫得来。你看看这个心性本有,现在我们这个心性不起作用,得不到随缘妙用。但是虽然它不起作用,它还在,它没有一刻会消失,它是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华严经里讲到,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他叹奇,奇妙。一切众生包括你,包括我,包括他,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如来智慧是圆满,德能圆满,相好是圆满。这讲到福报,福报和智慧都圆满的,但是现在为什么显现不出来?这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虽然这里没讲出分别,但是分别含在其中。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现在要把它放下,能不能放下?决定能,它本来没有。本来有的,你说不能放下,那还说得过去;本来没有的,就一定能放

    19、下。释迦牟尼佛一下子就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他的心性就圆满证得,也就是他温故一下子就做到,知新立刻就圆满,心性全体显现,大用无方,随缘妙用,善行方便,统统圆满。那我们根性比他差,这不能一下子全部放下。佛告诉我们一步步来,先从断执着开始,执着就是非得怎么样,很强的个性,要控制、要占有、要支配,这些念头是执着。执着里面分善分恶,我们先要放下恶,断恶修善,从这里开始,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统统改过来。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断恶,断恶就是修善。把恶断除掉了,就执着到善上,择善固执。接下来把善也要放下,如果你要执着善了,你就不能提升。那充其量你可以称为世间的君子,

    20、可是真正圣贤的标准没达到。那么把善这个念头也放下,就不执着了。怎么样才能放下善的执着?为善而没有执着善的念头。为善是应该的,本来就应该做的,不会觉得我在作善,谁在得我的好处,我在布施什么东西给别人,这些念头统统放下,这就是不执着善而去行善。接下来把分别要断掉。执着淡了,要把善的分别放下,是非、善恶、好丑都放下,这善恶皆善,好丑皆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没有好坏,都是好,顺境、逆境皆是善,心里面没有那种分别执着的念头了。进而再提升,把起心动念都放下,境界现前的时候,能够保持我们念头不动,这个功夫就很高,我们凡人达不到。凡人见到境界现前,你说怎么能不动念头?譬如说,把书

    21、拿给你看,你见到了,你肯定动念头,这一动念头就是妄想。然后起个念头,这是论语,这是本论语书,这是分别。然后论语是好书,那分别又强烈了,就有好丑了,有善恶了。那有好的肯定有坏的,有善的一定是有恶的,这念头里就有了分别。再往下,这是好书,我要好好的去看,我去认真的去学,我很喜爱这本好书,这就是执着。但是这个执着是善的,能够这样做,世间善人,是君子。总比那执着恶的好,总比喜欢恶的书,那要好。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妄想分别执着是这么来的。这里江谦先生讲到,温故者,明其不变之体,是念头都不动。见到书来了,就像镜子一样,用心如镜,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它里头没有念头。这个书拿走了,又保持原来的清净。照的时候,有没有起妄想分别执着,说这是书?没有。书拿走了之后,镜子里没有任何印象,所以才有随缘妙用。温故而知新,到了这样的一个层次,可谓圆满。这个学问到这里就叫圆满,上头没有了,最圆满、最至极的学问,那么你就成大圣人。【评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注意事项

    本文(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